自從我的身份也多了“電動車車主”這一層之后,在早間完成人體能量代謝最后一步的時候,偶爾也會思考,如果我們進入全面電動車的社會,究竟電動車應該是什么樣的。
顯然,不同的滲透率,電動車的生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滲透率10%以內,電動車是一種小眾的、新鮮的、前衛的大玩具,玩具和科技產品的屬性占主導,受眾是先進型消費者,他們能理解并接受科技進化過程必然會走彎路,對產品缺陷的包容度更高。這個階段的電動車和電動車用戶,都是技術推動者。隨著滲透率不斷提高,電動車的受眾會越來越滲透到普通消費者,普通消費者出于出行剛需,電動車前衛的形象會越來越稀釋,不斷向出行工具轉變,到這個階段,即使是“新勢力”,也要拼基本功。大多數人包括我,就是在這個階段入坑的。在這個階段,電動車和電動車用戶,是技術推廣者。
那么滲透率再進一步提高,高到我們可以稱之為電動化社會之后,電動車又該是怎么樣的呢?我覺得第一點,和汽油車競爭飽和的“內卷”方向是一致的,——低能耗、環保。“電動車本身不就是環保的嗎?”你現在問問用火力發電的歐洲人,覺得電動車環保不?只要發電有碳排放,那么開電動車就產生碳排放。
電動車越來越多,對整個社會的電能需求量就會越來越大,那么必然的方向,就是降低整車電耗,例如優化風阻系數、降低車重、用低滾阻輪胎、優化冷熱空調能耗等。然后就是提升三電系統的效率,優化電池充放電效率和熱管理,提升電驅動系統的整體能量轉換效率,就像油車刷“熱效率”一樣。整車能效會變成電動車“基本功”非常重要的指標。這是3道非常簡單的數學題:1輛百公里電耗20度的車,和2輛百公里電耗10度的車,用電量一樣;百公里電耗15度的車,背著60度電池可以跑400公里,假如電耗降到12,就可以多跑100公里;百公里電耗20度的車,假設快充功率120kw,充10分鐘能跑100公里,電耗降到15,充10分鐘能多跑33公里。
低電耗,治愈“落后型消費者”的續航焦慮。畢竟續航不能永遠靠堆電池吧。電池也是耗費巨量資源和能源生產出來的,只是很多人君子遠庖廚,看不到等于不知道而已。既然電池又貴又費資源,任何一家頭腦清醒的車廠,都會想辦法抑制電池性能的衰減。一方面是用戶多年使用后電池容量衰減,體驗“折上折”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接盤”問題,不單單是二手殘值,還有回收后還有多少梯次利用的剩余價值。第二點,就是隨著“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的普及,它的目標必然不僅是減少駕駛疲勞,更重要的是保障行車安全,減少人為操作導致的交通事故。如果有人真的覺得踩油門50公里就累得不行,或者覺得把車交給輔助駕駛系統,開得比自己好,那么是不是存在一種可能,問題可能真的出在自己身上。
我是謹慎主義者,我認為在可預見的10年內,完全自動駕駛不可能實現,至少在國內不可能。我不是不相信科技發展的速度,而是不信任道路參與者的復雜性。那么隨著輔助駕駛功能普及到越來越多的人,它的角色,就一定是“輔助”,并且它服務于人的目的,絕對不可以是助長甚至養成駕駛員的惰性。否則就是本末倒置。特斯拉的駕駛輔助系統成功避免意外,救了人,很好;沃爾沃的愿景是零事故,正確且正義。是的,既然駕駛輔助系統最重要的意義,是救人,是減少人為操作失誤,那么大家拼的應該是“不犯錯”,功能的多寡、強弱,初心一定是避免交通事故。
打個比方吧。《頭文字D》里文太給拓海的任務是端一杯水,那么拓海的核心KPI一定是水“不溢出”。能裝多滿,是技術問題,但不溢出,是底線問題。第三點,電驅動汽車先天優勢,帶來的用車體驗的提升。這是我們最容易感知到的。開電車的駕駛樂趣,開過都知道。當然大樹有枯枝,排除掉一些極端反例,整體上電動車的駕駛體驗,有一些方面是油車再怎么進化也比不上的。電動車相比于汽油車真正的進步,第一是動力系統優秀的NVH和響應性,內燃機直接被電機秒成渣渣,而且如果電機輸出得到精細控制的話,坐電動車也不怎么暈車;
第二是電驅動系統先天的低重心和前后軸荷比,一輛電驅動轎車,重心高度輕松做到跑車水平,前后軸荷動不動就50:50,動態性能確實出色;第三是低使用和養護成本,就算不說充電(我一直當省下來的電費,在買車的時候已經預付在與同級油車的差價里的),光說保養,電動車就比油車省錢省事。以后根本都不用琢磨什么標號什么全合成半合成機油了。文章來到這里其實可以收尾了。不過我還是想分享一下促成我這一番思考,或者說讓我明確了,的確存在一些車的產品理念和我想法是一致的,一次試駕。是豐田。我以上的一番思考,和豐田造電動車的理念不謀而合。袁老師給我賜名“豐田吹男”。比起一般人,我在更多話題和豐田認可的東西是一致的,想到一塊去了,所以對豐田的理解,比一般人深那么一點點吧。
就以豐田最新推出的電動轎車bZ3為例。這是豐田、比亞迪聯合開發,由一汽豐田生產的第二款豐田電動車。這是豐田派出100多位工程師扎根中國,并充分融合比亞迪的技術特長的結晶。電池方面,采用了比亞迪提供的磷酸鐵鋰電池,生產工藝和品控,則結合豐田電池系統0事故的技術背書來把控。
再加上熱泵空調、0.218車身風阻系數以及高效率電機的加持,純電續航里程超過600公里。在此基礎上,研發團隊也努力抑制電池老化,以“10年使用后電池容量保持90%以上”為目標,減少用戶續航“折上折”的顧慮。
駕駛輔助系統方面,豐田TSS(Toyota Safety Sense)一貫以提升行駛安全為理念。在油車領域,我們可以從TSS極高的裝備率和持續提升的表現,看到豐田對行駛安全的堅持。大家永遠可以相信TSS的可靠和安心。在駕駛的部分,bZ3有著500毫米的重心高度,這是優于轎車(凱美瑞為540mm)媲美跑車(86為480mm)的水平。有體質優勢,bZ3在繞樁環節表現非常流暢順滑,車頭指向準,車尾跟隨快,靈活協調。它的駕控風格更像豐田還是比亞迪?那絕對是豐田風格。不僅是操控,整車的動力、懸架、轉向的調校和匹配,還是由豐田把握的。
試駕活動的現場,還有bZ4X的越野賽道體驗。這越野賽道可不是簡單的“土路”,它還包含了大量疏松的沙地、濕滑的水坑和陡坡等。配備了X-Mode功能的bZ4X四驅版,憑借細膩的扭矩輸出調校和前后電機動力匹配,在越野賽道里表現出色,極大地拓寬了電動車使用的可能性。和“新勢力”相比,豐田電動車的“鍵盤值”也許不高,不夠新銳,不夠激進。不過豐田造車的理念,從來都是實用主義優先。在電動化社會到來之后,也許,我們更需要的,恰恰就是實用型電動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