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9項重點任務,包括成渝地區將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合理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
如何推進這些重點任務?成都和重慶未來都有哪些動作?將給兩地居民帶來哪些利好?本報今日起推出特別報道,對這些重點任務進行解讀。
今日關注: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關鍵詞
擴能
高質量建成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實施雙流國際機場擴能改造,實現天府國際機場與雙流國際機場“兩場一體”運營。推進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改擴建,規劃研究重慶新機場建設,提升重慶國際樞紐功能。
關鍵詞
成網
著力構建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到2025年,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軌道交通總規模達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鐵路網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
關鍵詞
通道
隨著成達萬高鐵、成渝高速擴容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和建成,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化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航空樞紐地位更加凸顯,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投用,成渝兩地形成“三場”航空運輸格局,正加速合力構建世界級機場群;成渝高鐵提速,成渝中線高鐵建設全面啟動,正加快建設1小時的軌道交通圈和通勤圈;成都天府通APP和重慶市民通APP同樣可以在雙城異地使用……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代表的雙城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全力推進,帶給成渝兩地市民的實在實惠已經顯現。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要以提升內聯外通水平為導向,強化門戶樞紐功能,加快完善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構建互聯互通、管理協同、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作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支撐和保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交通基礎設施目前建設得如何,未來短板應該如何補?就此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
共建成渝世界級機場群
雙流機場實施擴能改造
天府機場2023年日均航班將達1138架次
10月31日,中國民航正式執行換季航班計劃,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將迎來投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航線轉場,到2023年3月25日完成全部轉場后,天府機場日均航班量將達1138架次。
神鳥展翅,成渝添翼。今年6月27日,天府國際機場通航投運,成都繼北京、上海后也擁有兩座國際機場。“有利于高質量融入‘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建設,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表示,天府國際機場投運為成渝地區在新起點上抓住國家重要決策部署機遇提供了重要的推進器和催化劑。
專家表示,我國機場網絡布局總體仍呈東強西弱、東密西疏的態勢。加快打造成渝世界機場群的進程,形成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機場群協調聯動發展,進一步完善我國機場網絡布局,優化提升整個航空運輸網絡結構,這對我國乃至亞太、全球航空運輸格局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數據顯示,目前成都雙流、重慶江北兩大樞紐開通國內航線超過500條,國內機場覆蓋率增至近八成,國際及地區航線數已超過240條。而作為我國“十三五”期間建設的最大規模民用運輸機場,天府國際機場近期滿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30萬噸的需求,遠期則將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280萬噸的需求。
“下一步,將認真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精神,以提升對外連通水平為導向,強化開放輻射力、樞紐支撐力,提升國內國際雙循環門戶樞紐功能。”昨日,市口岸物流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構建覆蓋全球重要政治中心、經貿中心、文旅中心及航空物流中心的航線網絡,加強成渝地區機場布局規劃建設統籌和航線網絡協同拓展。
《規劃綱要》提出,高質量建成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實施雙流國際機場擴能改造,實現天府國際機場與雙流國際機場“兩場一體”運營。推進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改擴建,規劃研究重慶新機場建設,提升重慶國際樞紐功能。
強化城市群機場的協同運營,合理打造世界級的機場群——打造國際航空門戶樞紐,成為成渝兩地共同努力的目標。
共建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
成渝高鐵實行“4個公交化”運營
2025年軌道交通總規模達10000公里以上
9月26日上午,設計時速350公里的成渝中線高鐵建設全面啟動,建成后,將成為我國建設標準最高、運行速度最快的高等級高速鐵路,同時也將成為成渝兩地間最短的高鐵,成渝雙核的時空距離將再一次拉近,將進一步完善西南地區路網結構,極大便利沿線群眾出行,強化重慶、成都兩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對于服務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作為沿江高鐵的一部分,成都至上海的鐵路旅行時間將再次縮短,全程僅為7小時。屆時,成渝地區與長三角這兩大經濟圈聯系將更為緊密。
成渝中線高鐵,連接的不僅是成渝兩座城市,打開的更是“雙循環”下城市的新發展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看來,發達的立體交通體系是世界級都市圈的重要標志,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服務國家大局的關鍵抓手。
在今年初《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提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地區作為“極”,加快建設高效率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同時以這4個“極”來建設面向世界的4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
“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首次在國家重大規劃文件中與其他3個發達城市群處于同一等級。”成都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4個月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提出著力構建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到2025年,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軌道交通總規模達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鐵路網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這無疑是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再次按下“快進鍵”。
目前,成渝間最快的鐵路通道成渝高鐵實行“4個公交化”服務模式運營,兩地最快1小時就能實現直達;成都至成都平原城市群日發動車提升至329對,提升157%,日均客流量增加至25萬人次,平均發車間隔縮短至25分鐘,成德、成眉間平均發車間隔縮短至20、24分鐘,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雛形初現。
合力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
中歐班列(成渝)號開行數占比超30%
到2025年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
今年1月,中歐班列(成渝)號列車從成都和重慶發車,駛向歐洲的波蘭羅茲和德國杜伊斯堡。從此,成渝兩地開行的中歐班列全部冠以“成渝”名號,再不分彼此。目前,成渝兩地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量突破16000列,特別是今年以來,中歐班列(成渝)號開行數量超3500列,占全國開行總量30%以上,成為行業“領頭羊”,聯接境外61個城市及境內20個城市,助推成渝雙城加速融入全球經濟格局。
四川省區域經濟研究會會長、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還需要加快建立全方位立體綜合交通體系。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也認為,“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高質量的現代化、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將重構區域經濟版圖,更好支持成渝地區內的城市實現協同發展。
根據《規劃綱要》,加強成渝兩地協調聯動,推動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打造西向開放的前沿高地,緊密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進一步統籌優化中歐班列(成渝)去回程線路和運力等,探索國際貿易新規則,提高通關便利化,增強國際競爭力。
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接受媒體采訪時建議,成都要積極打造“海陸空”廣覆蓋、集成式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鐵路、水運、航空、公路等多式聯運;加快建設以成都為核心的亞蓉歐“空中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立體大通道體系,推進成都全球供應鏈樞紐城市建設,由此形成對外開放、對內開放的雙向扇面,將成都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門戶樞紐。
合力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未來,隨著成達萬高鐵、成渝高速擴容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和建成,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化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航空樞紐地位更加凸顯,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
成都行動
成渝鐵路擴能 成渝等高速路擴容
“我們正深度推進成渝融合,強化‘雙城’交通戰略協同和資源共享,進一步提升和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成都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航空 將推動天府國際機場、雙流國際機場“兩場一體”協同運營,推進“48+14+30”國際航空客貨運戰略大通道布局,優化航線網絡結構,提升亞蓉歐航空樞紐。
鐵路 將加快推進成渝中線高鐵、成達萬高鐵、成自宜高鐵、川藏鐵路成都樞紐引入線等鐵路項目規劃建設,協同推進川藏鐵路建設、隆黃鐵路改造、黃桶至百色鐵路建設,推動成渝鐵路擴能改造,構建“四向八廊”出川鐵路大通道,暢通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
高快速路 加快推進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德都段等高速公路建設,實施成樂高速、成南高速、成綿高速、成渝高速等高速公路擴容改造,推進天眉樂高速、成汶高速項目前期工作,形成外聯內暢的高速路網,全面融入國家“71118”高速公路網。
物流 將推進“四港六中心”物流樞紐節點建設,打造陸港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促進成都、重慶港口聯動,打造成渝國際班列運輸品牌,推進成德眉資物流產業同城化發展。深入實施三批次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支持發展鐵路專用線,突出內陸開放口岸特性,創新發展多式聯運組織模式。完善“物流園區—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點”三級物流配送服務網絡,促進交郵融合發展。
成渝連線
重慶兩江新區相關負責人談共建西部科學城:
共同爭取重大國家戰略項目優先布局
深秋的重慶,蒙蒙細雨。在兩江新區果園港,川牌、渝牌的大貨車川流不息;江邊,一艘艘滿載的貨輪停靠、駛出。視線再看向位于兩江協同創新區的明月湖,美如畫的風景之下,涌動著兩個新區共建西部科學城的創新動能。
重慶兩江新區和四川天府新區分別是兩地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和重要增長極。《規劃綱要》發布的第二天,本報記者搭乘高鐵,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行程抵達重慶兩江新區。
去年以來,兩個新區共同謀劃、頻繁互動,迅即建立聯席會議機制,扎實開展產業聯動、雙向調研、互派干部等交流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何進一步深化成渝兩地協同創新,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本報記者連線到重慶兩江新區,聽他們談談《規劃綱要》下的“江天CP”如何繼續出道。
今年4月29日,兩江新區、天府新區召開第三次聯席會,明確兩大新區今年合作的重點是突出“九個聯動”,即在開放、創新、產業、改革、城市、人才、治理、生態、黨建方面聯動發展。“下一步,兩江新區將繼續發揮旗艦作用,以八大產業聯盟為抓手,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見項目見成效,發揮挑大梁、當示范的作用,通過項目化、專班化推進,場景化、可視化展示,推動成渝合作走深走實。”兩江新區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當前,以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兩江新區正全力推進科技創新,以高水平實施“科創+產業”為導向,瞄準新興產業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舉全區之力抓好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做大做強科技創新平臺,打造“住業游樂購”全場景集,建設重慶智慧之城;突出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著力培育引進更多國際一流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不斷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兩江新區科技創新成效明顯,新增市級以上研發平臺23家,累計達342家;新增入庫科技型企業533家,增長68%;“雙創示范基地”兩獲全國表彰;新增注冊數字經濟企業550家、增長30%。
“結合《規劃綱要》中提出的提升協同創新能力要求,未來,兩江新區將繼續攜手天府新區,整合雙方優勢資源,依托科技創新聯盟,共同做大做強科技創新。”兩江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先,將依托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成都科學城,共同爭取重大國家戰略項目的優先布局,合力打造全國重要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其次,瞄準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尤其是“卡脖子”技術,增強協同創新攻關能力;第三,加強科技服務聯動,打造雙向協同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效率;第四,共同探索科研機構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研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健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保護機制,打造一批擁有知識品牌和核心知識產權的優勢企業。(記者 鐘文 田程晨 楊富 曹凘源)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