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長垣市張三寨鎮河道村:發展特色養老 傳承孝道文化

    長垣市張三寨鎮河道村本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子,然而近兩年該村乘上鄉村振興的列車,以傳承孝善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各項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同時,深挖本村傳統技藝,謀劃集體經濟,為村莊振興注入新鮮活力。

    完善基礎設施 便利村民生活

    “村里新開了這兩條河道,今年我們家的小麥豐收多虧了它們,鄉村振興就是要振興我們農村,農業是我們農村的根本,我們村里新挖的河道覆蓋到了全村的耕地,再也不用為澆地發愁了。”近日,記者來到河道村,還沒有進村,一名村民就樂呵呵地說道,以前田地里的機井因為年久,地下水位變化,已經不能滿足村民的灌溉需求,村里開挖了新河道,就解決了村民的大難題。

    走在該村的入村公路上,給人的感覺是寬敞又漂亮,特別是兩邊的綠化樹木,挺拔的銀杏樹搭配著不同品種的果樹和綠化苗木,讓這個村莊的村貌品位大大提升。“之前這路可沒有這么寬,也沒有這么漂亮,這是將老的河道變成了暗河,拓寬了路面,方便了出行,還留出了綠化面積,我們村修了漂亮的環村公路,誰來我們村都說美呢。”另一名村民自豪地說,“村里正在建設村民大禮堂,大家都很期待,以后村民辦紅白事再也不用愁場地的問題了。”

    該村黨支部書記徐勝偉介紹說,自從實施鄉村振興以來,河道村立足村民需求,以便利村民生活,提升村民幸福感為根本出發點,逐漸完善基礎設施,今年以來,河道村大力實施了鄉村綠化,高低壓電線入地,道路擴寬等一系列工程,得到了村民的紛紛點贊。

    發展特色養老 傳承孝道文化

    進入河道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漂亮的院子,里面綠化豐盈、池石假山,三五老人在走廊下閑聊,一派祥和溫馨的場景。這里就是該村的養老院,也是該鎮第二敬老院。

    “我是附近小屋村的,去年住進來的,在這里過得幸福著呢。還有很多人羨慕我,一星期的中午飯都不重樣,房間里有空調、電視、衛生間,還有熱水能洗澡,沒想到老了老了還能過得這么滋潤。”在走廊下乘涼的牛守彥笑呵呵地告訴記者,他是一名五保老人,對于在養老院的生活,他非常滿意。

    與牛守彥一樣在這座養老院居住的老人有70名,他們中間有五保老人,也有一些獨居老人,他們在這里幸福生活,安享晚年。“我們這座養老院占地5畝,可容納100名老人同時居住,高標準配置,讓老人們在這里過得開心。”徐勝偉說,為了使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河道村愛心人士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籌資620萬元建造了這座標準化、高質量敬老院。

    以“樂養”文化為統領,設置了棋牌室、書畫室等服務設施,極大地豐富了老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敬老院成為了老人們的“幸福驛站”。該村還積極組織村民到敬老院開展志愿服務工作,村內的理發師定期為敬老院的老人們免費理發,村醫定期到敬老院為老人們檢查身體,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依托敬老院,該村努力打造“康養福地”,傳承孝善文化。依托四點半課堂,聘請村內退休教師、退伍軍人等鄉賢為學生講授孝善禮儀。投資5萬元,改建了一座村史館,館內陳列了許多過去的老物件,讓村民學習了鄉土文化,記住了鄉愁,守住了孝善美德。

    挖掘傳統技藝 發展集體經濟

    在村民徐秀牙老人家中,有一張制作精美的花席,是老人前兩年自己編織的。說起編席的手藝,村里許多老人都和徐秀牙老人一樣,有著深深的感情。“在生活困難的年代,村里人靠著這門手藝,生活了下來,不過這些年生活好了,很少有年輕人再學這項技藝了。”徐勝偉說。

    眼看著這技藝慢慢沒落,村里老人們都心懷遺憾。對此徐勝偉帶領著村兩委就開始想辦法,怎么把這項技藝傳承發揚光大,挖掘新的閃光點,讓其煥發出新生機。通過調查研究,徐勝偉找到了更容易被市場接受的新材料,并尋找銷路,結合村內傳統工藝,決定以此為基礎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致富。

    目前項目正在逐步推進,老藝人們手藝得以傳承,年輕人不出村就能有穩定收入,得到了村民的廣泛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有自己特色的村莊,將會發出耀眼的光芒。(記者 崔學慶 實習生 王冰鑫)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