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當前熱訊:鄭州第一家24小時書店歷經3次搬家后正式閉店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汪雨萱/文 受訪者供圖

    6月30日,鄭州知名書店書是生活發布公告——將于7月8日正式歇業閉店。

    從2008年創辦至今,15年時光一晃而過。創造鄭州第一家24小時書店,之后3次搬家,最終選擇閉店。這家已經走過15個年頭的書店為何會走向這樣的結局?“這不是書是生活第一次準備閉店,但這次真的是最后的告別。”書是生活創始人之一李伊寧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母校門口,他們合伙開了家書店

    時間回到2008年3月18日,這是書是生活開業的第一天。初中時,幾位創始人因都喜愛文學,關系極佳,后來就共同籌備開了一家書店。

    據李伊寧介紹,這家書店是由6位同班同學合伙開辦的,“剛開始是4個人,后來經營不動了,又拉了倆同學進來。書店最初的位置在農業路河南省實驗中學門口,那是我們的母校。”

    大家最初也做了最壞的打算,覺得書店能開3年就是勝利。

    他們幾乎把所有的興趣和回憶都裝進了這間小屋。有的將家里的黑白電視、老式收音機搬了進來,有的貢獻了收藏多年的老唱片、畫冊。書都是幾位合伙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從書城一本本挑出來的,摒棄更加暢銷的經管、勵志、心靈雞湯類書籍,留下的都是精選的人文社科類圖書。

    書是生活選擇閉店,令不少老讀者感到遺憾。7月2日下午,書店的告別會上,不少書友冒雨赴約,分享了在書是生活的回憶。

    “這次是正式閉店了。”李伊寧表示,準備閉店的最重要原因還是經營的問題,“書店每天都在虧損,每個月虧損好幾千元,入不敷出。一天能賣100元我都很開心了,這還不是純利潤。再加上我們幾個合伙人都40多歲了,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很難分出精力再去兼顧書店的經營。”

    幾經輾轉,余書將作為盲盒出售

    書是生活這一路走來并不容易。

    實際上這不是書是生活第一次浮起閉店的念頭。“上一次要閉店是在2019年,那個時候我們在宋寨南街,也是經營不太理想,但老板們對書店的感情都很深,當時的經濟能力尚且能支持,所以就繼續經營下去了。”書是生活的店長楚恒怡介紹道。

    據她回憶,書是生活經歷了3次搬遷,從最開始農業路店,到宋寨南街店,再到如今的經六路店,還有在東風路上僅開了兩個月的主題店。書店難以維系的時候,書友們提供了不少幫助,甚至書店從農業路搬到宋寨南街,還是一位書友牽線推薦。

    書是生活在宋寨南街時,依托社區服務中心房租減免的優勢,曾試運行周五周六兩天24小時不打烊,成為鄭州首家24小時書店。

    較之能夠快速處理尾貨的服裝店和食品店,書店閉店要面臨的遺留問題似乎更多,首先就是剩下的書怎么處理?

    “我們之前搬到現在的位置,社區提供了不少幫助,我們會留下一部分書給社區,可以用于以后繼續維持閱讀環境。剩下的書已經開始打折處理了,做成書籍盲盒,六折、七折出售。如果最后還有剩下的也會考慮捐贈,反正我們年年都在做公益,也不差這最后一哆嗦。”對于他們珍視的書籍,李伊寧也進行了一番思考。

    思考

    閉店頻頻,實體書店會消失嗎?

    實體書店的低迷在這幾年并不罕見。2020年12月,網上名人書店鼻祖誠品書店關閉深圳門店,成為行業標志性事件;2021年8月,被譽為“上海最美書店”的中舒歌宣布關閉上海靜安店……

    根據2022年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發布的《全國實體書店經營情況調研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994家實體書店中,近10%的書店表示其在2022年上半年完全沒有營收,54.53%的書店表示已受影響,尚可維持。不少書店選擇轉型,“店庫結合”“店廠結合”“書店+課堂+出版”等各具特色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逐步呈現;一批主題書店變成市民文化休閑中心……

    6月19日,北京大學發布一則名為《一塊石頭》的視頻,以動畫技術勾勒出強大AI輔助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未來世界。視頻同時拋出一個提問,如果在未來,AI讓知識的獲取變得無比便利,那么紙質書籍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這個問題在書是生活宣布閉店公告下方的評論區中,也許可以找到答案——“如果說當時的實體書店是用來買教輔的,書是生活就是我們的秘密小天地,承載我們最沒有規則的簡單的夢幻和快樂。真的就像夢一樣美好,我們的故事永遠不會被遺忘,好像我們還一直都能看到夏日冬日傍晚街角暖黃的光。不管以后怎樣,那個最美好的時代,你們驕傲地存在過。”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