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快看:豫論場·周末聊一會兒丨端午文化意味長

    □呂志雄

    周末聊一會兒,古今家國事兒。

    今天是端午。端午是第一個被錄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傳統節日。其起源有好多種說法,后來附會出很多意義,紀念屈原、介子推、伍子胥等,逐漸演變,最終紀念屈原成為主流。咱們來看三闋宋詞,感受一下這個傳統節日深長的意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先看晁補之一闋《永遇樂》:

    紅日葵開,映墻遮牖,小齋端午。杯展荷金,簪抽筍玉,幽事還數。綠窗纖手,朱奩輕縷,爭斗彩絲艾虎。想沈江怨魄歸來,空惆悵、對菰黍。

    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趣蠟酒深斟,菖葅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算何須、楚王雄風,方消畏暑。

    詞里的“彩絲艾虎”“菰黍”“菖葅”等都是宋時過端午必備的節物。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端午主要節物有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紫蘇、菖蒲、木瓜,還要切成細碎的茸,再用香料和到一塊,用梅花紅的匣子盛起來。從農歷五月一日到端午前一日,賣桃子、柳、葵花、蒲葉、佛道艾,到端午那天,家家都將自家做好的、買來的這些東西擺到門口,與粽子、五色水團、茶酒一起,供來人品嘗,又把艾草做成人形釘到門上,無論是士大夫還是老百姓都出門觀看互相品嘗對方的粽子、茶酒。

    晁補之詞中雖有時光易逝的感嘆,更多是歡樂祥和美好生活的歌頌與祈禱。

    端午節少不了還要賽龍舟。據說,賽龍舟象征著人人爭先恐后去搶救屈原,表達對屈原的尊敬與懷念。黃裳在《減字木蘭花·競渡》這樣描繪: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詞中的“錦標”,就是懸掛在高竿上給予優勝者的賞物。《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有次皇帝到金明池看賽龍舟,“一軍校執一竿,上掛以錦采銀碗之類,謂之標竿,插在近殿水中。又見旗招之,則兩行舟,鳴鼓并進,捷者得標,則山呼拜舞。”白居易有詩道:“齊橈爭渡處,一匹錦標斜。”

    看這首詞里的賽龍舟場景,龍舟飛出,直破煙波,何其快捷!擊鼓、歡叫,何其緊張!紅旗,綠柳,金碧樓,何其多彩!

    端午節還是一個衛生日,不但要除毒蟲,喝雄黃酒,還要用蘭湯沐浴。屈原有詩說“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從漢朝開始就把端午節蘭湯沐浴當成一個節日儀式。

    蘇東坡在《浣溪沙·端午》中描繪道: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浴蘭湯,洗浴的水飄著香氣,洗過了倒河里,讓河水都漲了。洗過澡的女子胳膊泛紅,插上艾虎之類的辟邪小符,美得讓蘇東坡愿意和她相處一千年。

    如今,端午節是我們的法定假日,龍舟飛渡,棕葉飄香,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弘揚,也在塑造著我們,從紀念屈原的節日主題中,培育我們愛國情懷,在龍舟比賽中激發我們剛健有為的自強精神,而蘭湯沐浴,則是提醒我們:熱愛生命、追求健康。夏日正長,莫負流光。

    正是:棕子飄香端午到,精魂直至今朝。榴花翠葆綻紅嬌。龍舟飛碧水,兩岸彩旗飄。

    紅日行天噴暑熱,長河鼓蕩風濤。澤吟萬代樹高標。情懷家國事,遍地盡英豪。

    ——調寄《臨江仙》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