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丨周口壓茬推進秋糧播種,合理增加種植密度 多維發力 以“秋”補“夏” 天天速看料

    6月14日,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農機手在田間完成玉米播種收尾工作。本報記者 李昊攝

    □本報記者 方化祎 李昊

    芒種時節,烈日炎炎。6月14日,周口市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園區內,種糧大戶邱守先正在田邊指揮播種機作業。伴隨著隆隆機聲,不一會兒工夫,眼前的地塊都播上了玉米種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邱守先流轉了3000多畝土地,其中,約1000畝位于該縣去年新建的高標準農田范圍內,這幾天搶抓農時,玉米播種已進入收尾階段。“受連日陰雨影響,今年搶收、搶種時間很緊。”他告訴記者,收完夏糧就開始爭分奪秒搶種玉米,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現在只剩最后一片地,播完可以松口氣了。

    春爭日,夏爭時。行走在三川大地,映入記者眼簾的是田間地頭農民們忙碌播種秋糧的身影。據周口市農業農村局統計,今年該市秋糧面積目標穩定在960萬畝以上,秋糧面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及玉米種植面積穩中有增。

    記者了解到,為抓好糧食生產工作,近日,周口市全力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快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提前做好種子、化肥、農藥等主要農資生產調運儲備,壓茬推進秋糧播種,合理增加種植密度,堅決扛穩扛牢保障糧食安全重任。

    多措并舉提高玉米單產水平

    增加糧食總產,潛力在秋糧,關鍵看玉米。今年,周口市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為支撐,著力開展大面積玉米單產提升行動,每個縣(市、區)玉米單產提升面積不少于5萬畝。

    玉米產量由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三個要素決定,其中最要緊的是增加種植密度,也就是提高畝穗數。“在大田生產中,我們宣傳動員農民以前1畝地用1袋玉米種,現在播種時5畝地可用6袋種子,每畝有效增加800—1000株甚至更多。”6月14日,走進淮陽區安嶺鎮緒寨行政村,周口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指著不遠處一片剛播種的玉米地,向記者介紹。

    這片玉米地的主人名叫李兵旗,是當地的一名種糧大戶。“我采用的播種方式叫單元多株、錯位密植,玉米一種上,就迎來了一撥兒又一撥兒參觀的人。”

    這種新方式以25厘米間隔一個播種單元,一個單元種4株,相較于傳統的播種方式,每畝地可增加玉米播量1000多株,增產兩三百斤,增收約300元。

    “我是在去年縣里舉辦的一次技術交流會上了解到這項新技術的,當時很感興趣,主動聯系廠家,購買播種機械,今年5月試播了百十畝。”李兵旗說,如今,早茬玉米長勢喜人,玉米葉已長至小腿,郁郁蔥蔥,自己的合作社也沿用這種方式播上了夏玉米。

    “這種播種方式意味著,選擇玉米品種時要選矮稈耐密、抗倒、抗病的品種,降低倒伏、發病的風險。同時,種植模式上實行寬窄行種植,提高田間的通風透光能力,后期管理注意灌水追肥和‘一噴多促’,保障密度增加后的玉米正常生長發育。在精心照料之下,相信玉米單產水平會得到提升。”淮陽區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股股長劉云卿說。

    在商水縣,300多名農技人員組成23個技術指導組,分包到鄉鎮、行政村和具體地塊,為玉米單產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穿著紅馬甲、戴著紅袖章的農技人員向農民、種糧大戶推廣合理密植、水肥滴灌、三角定苗、分期施肥和病蟲害精準防治技術,成為田間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指導組的督促下,夏種期間,各鄉鎮打造起23個萬畝高產示范方,各村打造起580個千畝高產攻關田,輻射帶動全縣秋糧生產。目前,全縣正建設10萬畝玉米單產提升核心示范區,力爭全縣秋糧畝產比往年平均水平高10%以上。”商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祁勇說。

    加強指導推廣帶狀復合種植

    芒種后,忙種豆,當前正是大豆夏種的關鍵時期。6月14日,來到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只見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專家組組長、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劉天學和當地種糧大戶周群元正蹲在地頭查看土壤墑情。

    “今年是我們合作社第一次大范圍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也是第一次使用帶狀復合種植專用機具開展農業生產,聽說劉教授來了,我正好有些疑惑想請他幫忙解答。”周群元說。

    據了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即是指在玉米田間套種大豆,利用作物高度差,達到土地空間最大利用,實現作物協同共生、一季雙收。

    今年是國家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第二年。“嘗試的人明顯比去年增多。按照中央和省級財政補貼政策,對自愿承擔帶狀復合種植任務的主體,將以每畝2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大家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商水縣高級農藝師張新振介紹。

    “去年收成不錯,玉米沒減產,每畝豆子還多賺了兩三百元,今年我把帶狀復合種植的面積擴大了近一倍,還購買了專用的播種機械,可以實現一邊播玉米一邊播大豆,機械效率很高。”周群元告訴記者。

    據了解,為提高秋糧種植面積,今年周口市以縣為單位,明確秋糧補損目標,提出20.3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任務,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全市大力強化宣傳引導。市縣農業農村部門采取召開座談會、技術培訓會、印發技術明白紙、微信群、音視頻、電視媒體等方式,大力宣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重要意義、增產作用、有關政策以及關鍵技術要點,不斷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展各類種植電視技術講座56期,印發技術明白紙130多萬份,組織技術培訓600余場,受訓人數達30萬多人次,輻射帶動120余萬人。

    強化管理促進各類秋作物增產增收

    在玉米、大豆之外,周口市還大力推廣芝麻、紅薯等多種秋作物高產高效種植模式。

    6月10日,天氣晴好,土壤墑情適宜,瞅準這個時機,項城市李寨鎮東薛行政村的村民們一次性投入了11臺集播種、旋耕、開溝等于一體的芝麻精量播種機,僅用3天時間,就播種了近2000畝的白芝麻。

    “這些白芝麻全都是省農科院芝麻研究中心選育出的宜機收白芝麻。它也是我國首個適宜機收的抗裂蒴芝麻新品種。”東薛行政村黨支部書記王山峰說。

    2022年,該品種芝麻在周口項城、商水兩地試種了500多畝。當年10月,經現場實測,芝麻畝產達180公斤左右,可使用農機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分離、清選和集粒,機械收獲效率為人工作業的50倍,每畝節省成本200多元。

    “我們去年試種了300多畝宜機收白芝麻,芝麻成熟后機收效果非常好,今年擴大了種植面積,趁著這幾天氣溫高抓緊搶種,希望能為今年的收成打下好基礎。”王山峰說。

    據了解,項城市芝麻年種植面積在20萬畝左右。該市在搶抓玉米、大豆種植的基礎上,大力推廣宜機收芝麻新品種,加大科學播種力度,優化種植結構,力爭奪取秋糧增產增收。

    紅薯種植上,周口市以穩面積、增單產、提品質、增效益為目標,大力發展優質加工用淀粉型甘薯種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度種植特色鮮食型甘薯。

    “我們還堅持推廣優質甘薯綠色高效生產、甘薯輕簡化栽培和甘薯水肥一體化栽培等技術,促進全市甘薯生產水平進一步提升。”周口市動植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賈廷偉說。

    玉米、大豆、芝麻、紅薯……今年夏種期間,周口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三夏”工作指揮部,設立六大專班,其中夏種工作專班專職負責全市夏種統籌協調推進工作,每日召開“三夏”生產調度會,安排具體工作,解決實際問題,強力推進工作開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周口各地持續不懈抓好夏種夏管,做到應種盡種、能種盡種。目前,全市各類秋作物播種基本結束,為秋糧豐收打牢了基礎,確保全年糧食不減產。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