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扎”在社區抗疫,他們守護上萬人的“煙火氣”

    社區、物業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齊心協力為居民運送生活物資

    凌晨,社區工作人員忙著核酸檢測異常管居民的信息采集

    得知有居民暈倒,社區書記劉春艷和社區的醫生志愿者深夜上門幫忙急救。


    (相關資料圖)

    劉春艷的朋友圈截圖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蔡君彥 文 受訪者供圖

    那段時長12秒、一歲半媛寶哭著喊媽媽的視頻,劉春艷時隔三天才看到。深夜,她滿心愧疚發了一段話:我是一名媽媽,但是作為一名社區書記,我責無旁貸。

    日復一日的忙碌中,截至11月3日,他們在社區連續戰“疫”已達25天。

    這些天,她曾連續多天每天呼出上百個電話,卻沒有一個打給家人;曾和同事、志愿者一天分發8000多份蔬菜等生活物資;曾在居民求助說老人在家暈倒后,半夜跑上門展開急救;而她最怕的,是凌晨2點左右手機響起,因為,那通常意味著不會有啥“好事兒”。

    接到通知緊急 駐扎社區抗疫

    10月10日上午,擔任鄭州市高新區溝趙街道辦事處秋雅社區黨支部書記的劉春艷,和同事一樣8點半到崗上班,一切如常。那天中午,她還回附近的家中吃了飯。

    37歲的她來自遼寧,在河南讀大學后,留在了鄭州成家立業,學習行政管理的她,當初決定從事社區工作,離家近,工作家庭能兼顧。后來發現,忙起來還真不是那么回事兒。

    意外來得很突然。當天下午4點多,她接到緊急通知稱,轄區居民核酸檢測出現一管“異常”,須按要求封控管理,社區工作人員全部駐扎社區。隨后,大家趕緊回家取了換洗衣服、洗漱用品等,開始了又一輪戰“疫”。秋雅社區有9名工作人員,其中有6位是寶媽,孩子年齡都不算大,正是黏人的年紀。回去拿東西時,生怕被孩子看到后哭鬧,有人干脆讓家人把東西從小區大門遞出來,連家都沒敢回。

    一天分發8000多單物資 忙完已是深夜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9名社區工作人員,負責的3個樓院有居民5200戶,常住人口超過1.2萬人。疫情封控期間,忙成啥樣?“不需要定鬧鐘,不管多晚睡,第二天早上5點多肯定自然醒。”劉春艷感嘆著“生物鐘”的神奇。

    清晨6點左右,忙碌開始。需要準備好轄區全員核酸檢測的物資,還要對接醫護人員來社區,組織居民有序、錯峰開展核酸檢測,通常忙到下午1點結束。接著,封箱轉運,差不多忙到下午2點。抓緊吃完午飯,又該幫居民們分發訂購的物資,保障日常生活需求。

    劉春艷進行了明確分工:社區、物業人員主要負責外圍,在物資運送到小區門口后,負責卸貨,標注好是誰家的訂單,再用三輪車一批批送到各單元門口。接下來,由分布在各單元樓的100多名志愿者接力完成,送貨上門,盡量減少人員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風險。

    這些天,物資單數多少不一,通常忙到晚上八九點。10月29日這天,訂單“大爆發”,他們一天分發8000多單物資,一直忙到深夜11點半。

    最怕凌晨2點左右電話響

    戰“疫”,如不見硝煙的戰爭,社區是主戰場之一。身為社區書記,劉春艷主動把高風險的活兒攬在自己身上。

    除了核酸檢測、為居民送菜等繁重工作和大家一起干,一旦轄區出現確診病例需要轉運,對接忙碌的人,還是她。

    “最怕凌晨2點左右電話響,大都不是啥‘好事兒’,不是‘轉運’就是‘追陽’。”劉春艷苦笑著說。核酸檢測結果多次都是凌晨一兩點出來,一旦出現“異常管”,就要第一時間“追陽”,安排去接醫護人員上門“雙采雙檢”:咽拭子、鼻拭子采樣,核酸檢測以及新冠肺炎抗原檢測。

    為盡量提高效率,趁著接醫生的時間,社區要快速收集涉及的人員身份證號等信息。上門檢測忙下來,大約又兩個小時過去。此時,已是凌晨4點左右,很快,又該準備新一輪的核酸檢測了……

    拼盡全力的深夜急救

    10月29日深夜,劉春艷就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急救。當天,為居民分發完生活物資,她精疲力竭地回到辦公室,準備趕緊洗洗睡,這時電話鈴聲驟起。

    “老人在家暈倒了,快來救救他吧!”聽居民帶著哭腔求助,劉春艷忽地起身,叫上物業劉經理一同前去。

    一路小跑趕到這戶居民家,得知老人是肺癌晚期,上廁所時突然暈倒在地,學過急救知識的劉春艷和劉經理觀察老人情況后,趕忙撥打了120,接著,接力對老人進行心肺復蘇。

    “做心肺復蘇需要力氣,我感覺自己的手和腳都是抖的,后來又聯系一位醫生志愿者來幫忙,我們仨輪換著做。”在急救車趕來前,大家竭盡全力急救了近半個小時,很遺憾,老人還是沒能扛過來,醫護人員趕來檢查后搖搖頭說,人“走”了。

    “生命有時真的很脆弱。”劉春艷很感傷,安慰一番家屬,又忙著聯系開具老人的死亡證明,幫助處理后事,一夜無眠。

    水果店有人確診 火速鎖定多戶關聯居民 上門核酸檢測

    封控久了,有些居民能夠理解配合,有些居民難免會有情緒,說難聽話,甚至開罵。

    盡管壓力山大,發生在身邊的真實事例也提醒著她:做好社區疫情防控,不能有絲毫大意,以免殃及更多人。

    比如,社區一家水果店幾天前有人確診。得到消息后,劉春艷和同事在業主群緊急發起信息統計,很快,鎖定了5天內到過這家店的多戶居民,提醒涉及人員足不出戶,等待上門核酸檢測。“我們沒有坐等疾控中心發來隔離名單后再采取行動,而是積極主動地提前鎖定人群落實,盡可能避免疫情擴散。”

    經過社區、物業、居民和志愿者等多方齊心協力,目前,該社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劉春艷正在整理連日來的相關數據,為社區下一步適時解封做準備。

    繃不住時也會哭發泄一下

    自從駐扎社區防疫的第一天起,她及時排查社區的空巢老人等特殊家庭,以及醫生、水暖工等各領域技能人才名單,便于居民有特殊需求時,內部協調解決。同時,她還提前做好了自己和同事的隔離預案。“以防萬一,即便我出現啥情況,他們八個還在,確保社區工作還能運轉。”

    終究是凡人,也有繃不住的時候。忙完躺到床上,想孩子了,太累了,或者覺得委屈了,劉春艷也會忍不住哭,發泄一下。

    從事社區工作多年來,她和同事經歷過不少考驗。去年因特大暴雨受災后,她和全體同事曾拎著物資爬上34層樓。后來,她專門為社區工作人員定制了紅馬甲,上面有黨徽,還有“凝聚眾心,傳遞愛心”八個大字,“無論啥天氣出去忙,我都會套上紅馬甲,就是想讓居民看見有紅馬甲在,心里多些安全感。”

    想媽媽了,可以趴在窗戶上向下看看

    “想媽媽了,可以趴在窗戶上向下看看,媽媽就在這一群小紅、小綠和大白里。”23天不見,劉春艷這樣安慰孩子。

    前幾天,8歲的大寶電話里給媽媽“告狀”說:妹妹這些天養成一個壞習慣,晚上睡覺都不讓脫鞋,一脫就哭。

    為啥?孩子說:估計她想穿著鞋子直接出門找媽媽。

    這話,讓劉春艷莫名心酸,“說心里話,我們也盼著能早日解封,也能回家抱抱妞。”

    連續多日的身體透支,讓劉春艷的身體出現異常,“大姨媽”持續十幾天不斷。她抽時間去看了醫生,醫生說,跟壓力大有很大關系,讓她打了止血針,開了藥,叮囑每天三餐后按時服藥。可是,她一忙起來,一天能吃兩次藥就不錯了。

    10月31日,為居民送菜時,劉春艷跟志愿者范老師聊起身體不適,讓她無比感動的是,當晚收到對方通過物業管家轉送的兩包暖貼,還有一張字條:按時吃飯,按時休息,帶領大家一起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社區全體工作人員,都辛苦了!

    讓社區工作人員感動的溫暖時刻,還有很多。“知道我們回不了家,整天忙,熱心居民有的送水果,有的問我們需不需要幫忙用家里的洗衣機洗衣服,讓我們覺得很溫暖,忙些累些都是值得的。”劉春艷說。

    “作為黨員,作為最貼近老百姓的基層工作者,不是口號掛在嘴上,而是要實實在在干事的。”她堅信,只要用心用情去做,老百姓心里有桿秤。

    疫情當前,秋雅社區工作人員的抗疫故事,是眾多基層工作者齊心協力、努力防控疫情的縮影。眾志成城,終將戰勝疫情!大家忙碌著,期待著早日回歸正常的生活。

    線索提供魯儀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