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李曉敏
(資料圖)
如果說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沒有硝煙的戰場,那么急危重癥病人最集中的急診科室,常常成為救治生命的“急先鋒”。
10月27日0時許,河南省胸科醫院急診科,正在值班的王鵬飛收到一條來自醫院“長途轉運信息發布群”的信息:周口一名病人,70歲,主動脈夾層,急需轉運。
穿上防護服,王鵬飛和另外兩名同事奔向急救車。0時26分,急救車向周口疾馳而去。
這個誕生于2020年1月的免費長途急救轉運隊,截至目前已免費轉運了5000多名病人,他們大多是主動脈夾層、重癥心臟病患者。
即便疫情嚴峻,急危重癥患者救治也來不得半點延誤。“以主動脈夾層為例,48小時死亡率達到50%,72小時死亡率高達70%。”省胸科醫院黨委書記、院長袁義強說,“我們必須創造條件,盡可能收治每一名患者,同時又要確保不發生院內感染。”
為做好患者篩查甄別工作,該院成立了由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疾控科、感控科等多學科組成的新冠肺炎鑒別專家組,24小時不間斷在線會診。凡是需要急診住院的患者,都會事先通過微信傳送詳細病史資料、流行病學調查、核酸檢測結果等資料,專家們據此對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和疫情風險作出研判。
10月27日2時11分,王鵬飛一行抵達周口時,當地醫院的急救車也將病人送到,雙方順利完成交接。
3時55分,病人抵達省胸科醫院。
4時27分,剛剛坐下喝口水的王鵬飛,又接到來自西華縣一名主動脈夾層患者的求救,很快急救車又鉆進夜幕中。
“不拒收一名患者,不放棄一個生命”,成為疫情期間每一個醫院急診科的行動指南。
同樣的揪心緊張,在不同醫院的急診科接連上演。
10月25日20時8分,一名急性心梗患者被緊急護送到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急診科,一場生命保衛戰拉開帷幕。
患者間斷胸痛8個小時、心率緩慢、心電圖ST段的弓背抬高,典型的急性心梗癥狀!
時間就是生命,必須立即進行介入手術。可問題是,患者雖然不是來自中高風險區,核酸檢測結果卻已過期。
“疫情之下,生命至上!”面對復雜而嚴峻的情況,該院急診科主任鄭曉暉和醫護人員迎難而上,啟動“二級防護”,準備緊急為患者實施手術。
這本是一臺常規的介入手術,但由于采取了“二級防護”,專家們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再加上厚重的鉛衣,使每一步操作都比較艱難。
面屏模糊了視線,雙層手套下的操作手感消失了,洗手衣也很快被汗水濕透了……
21時45分,手術順利結束,患者生命警報得到解除。
“打仗式”搶救,全天候待命,這就是疫情之下的急診科。他們堅守陣地,無所畏懼,筑起一條條搶救生命的綠色通道。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