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全覆蓋”,線上“隨時管”
“不用到現場,線上‘隨時管’”,隨著我省實施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千里眼”緊盯企業污染物排放情況,執法人員非現場監管,對企業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今年3月,鳳陽縣生態環境分局執法人員調閱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與基礎數據庫系統,發現鳳陽騰龍玻璃制品有限公司1月4日、1月8日、1月22日、1月30日、3月7日廢氣排口顆粒物日均值排放濃度超標,3月3日二氧化硫日均值排放濃度超標。經調查證實,該企業在自動監測數據日均值超標時段,出現大氣污染防治設施故障,既未向生態環境部門報告,也未采取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且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自動監測數據真實準確。企業由此領到31萬元的“環保罰單”。
此起案件查處,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與基礎數據庫系統起了關鍵作用。近年來,我省持續深入推進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設備安裝、聯網和第三方運維“三個全覆蓋”工作,探索生態環境非現場監管。截至10月底,全省2503家納入“三個全覆蓋”管理的重點排污單位完成自動監測設備安裝聯網。由此,經過聯網,自動監測設備對企業污染物排放的監測數據和視頻信息,生態環境部門遠程即可“隨時查”。
“我們依托‘數字江淮—智慧環保’平臺,構建了安徽省重點排污單位智慧監管平臺,探索重點排污單位智慧監管實現‘隨時管’。”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席峰介紹,該平臺匯集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信息,實現全省重點排污單位的廢氣、廢水監控點的專題圖展示,設置了預警模塊,通過大屏滾動方式展示超標報警信息。設備運行異常、超標排放時,平臺以發送短信等方式及時向監管人員推送報警信息,隨時隨地實現監控設備運行狀況巡查與上報,并在平臺后臺存檔分析,實現智慧化監管。
陳遠是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人員,平臺推送報警信息,他是接收人之一。近日,陳遠收到藍色超標報警短信:利辛縣胡集鎮污水處理北站污水排放口pH值日均值超標。陳遠及時通過系統下派任務,組織第三方運維監管單位及屬地生態環境部門赴現場檢查。經現場核實,當日供電部門停電兩小時,該污水處理站停電期間自動監測設備無數據,導致日均值數據出現問題。現場檢查人員判定原因后,將結果通過系統填報,實現閉環管理。
“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等檢查方式,為統籌執法力量、精準投放執法資源提供了有效支撐。”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沈世偉表示。
構建“一張圖”,實現“隨時查”
重點排污單位智慧監管平臺,是省生態環境廳推動智慧監管打造的35個業務系統中的代表。
席峰表示,省生態環境廳依托安徽省“數字江淮”總平臺,按照“一套數、一張圖、N個業務系統”的體系架構,已初步構建了“數字江淮—智慧環保”分平臺。
“一套數”,即涵蓋了水、氣、噪聲、固廢、核與輻射、自然生態和污染源等環境業務數據,省生態環境大數據資源中心現已收集4億多條數據,通過對數據資源進行統一融合分析,編制數據資源目錄,建成固定污染源數據庫,形成統一的污染源檔案,并通過強化數據交換共享,提升了生態環境協同管理能力。
“一張圖”,即全省生態環境一張圖,采集整合遙感、環境質量與污染源監測等數據,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實現全省大氣、水、聲環境等監測網絡的可視化,為生態環境管理決策提供支撐。
“N個業務系統”,即圍繞環境質量目標考核、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重點污染源監管、監察執法等重點工作,開發升級“安徽省生態環境執法大數據綜合監管平臺”“重點排污單位‘三個全覆蓋’視頻監控系統”等35個業務系統,為實現智慧環境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應用支撐。
在智慧系統的支撐下,省生態環境廳推動大數據統一應用,實現“隨時查”;提高管理服務效率,實現“隨時辦”,實施“零跑”行動,政務服務窗口辦件全面實現電子化管理,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腿”。
省環境信息中心主任肖中新表示,接下來將以“數字江淮—智慧環保”為核心,打造生態環境天空地立體監測物聯網,形成生態環境大數據資源庫,建成生態環境決策指揮作戰“一張圖”,打造數據產品中心,引導更多的企業、社會組織、個人、高校、科研院所、創投機構對環境保護大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和商業模式創新,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
用數據管理,執法更精準
推動智慧監管,出發點是為了提升監管效能。實施智慧監管過程中,如何完善執法機制,提升執法效能?
肖中新表示,為實現環境執法智能精準,省生態環境廳積極響應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智能執法的要求,以建立問題發現機制、規范現場執法、對企業分級分類監管為導向,探索執法管理信息化。
具體工作中,依托安徽省移動執法監管系統,采取省級統一建設,省、市、縣三級執法部門共用一個平臺的方式,實現全省所有現場執法任務、信訪、行政處罰三項業務互聯互通,做到全省生態環境執法監管統一平臺、統一檢查流程、統一記錄文書、統一裁量基準、統一裝備標準、統一網絡傳輸、統一監督管理,現場執法筆錄和證據實時上傳至移動執法監管系統,并且與生態環境部實現全國聯網,行政處罰結果在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門戶網站公開,實現生態環境執法“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
建設污染防治攻堅戰專項行動調度系統,對藍天保衛戰、飲用水源地保護、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打擊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達標排放、“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等污染防治攻堅戰專項行動,實現網上調度推進,形成立體化的信息化智慧監管體系。
依托安徽省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重點采集危險廢物產生、轉移、處置利用的過程信息,構建可視化“產廢—轉移—處置”全生命閉環監管數據網,采用“一企一檔”“一物一碼”等全過程監管跟蹤,實現危廢管理全程可追溯、全程可留痕。對危險廢物貯存超期、聯單簽收異常、處置量負荷等問題,及時發出預警。
“管理人員由以前的‘坐等上門’變為現在的‘主動發現’,使問題發現和處理的關口前移。”肖中新表示,由此,讓監管跑在風險前面,源頭預防,擰緊危險廢物監管的“安全閥”,逐步實現由“被動式管理”逐步向“主動預防式管理”轉變。(記者 夏勝為)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