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創新中心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五項重大工程的首要工程,目標是突破長期制約制造業發展的關鍵核心共性技術,打通“技術產生—擴散—首次商業化—產業化”鏈條,建立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體制機制。記者12月8日從安徽省經信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目前,我省擁有省制造業創新中心38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其中,智能語音、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已成功升級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近來年,安徽以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為重要抓手,按照“高起點、有特色”的標準,一個領域只建設一家的原則,整合創新資源,聚力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推動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據統計,到2020年底,省制造業創新中心擁有研發人員7094人,行業領軍人才254人,牽頭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16項、行業標準1348項,擁有發明專利586個。
省制造業創新中心聚焦前沿領域、重點產業和關鍵核心技術,匯集各類創新資源,通過掌握“頭部技術”、占據“頭部領域”、掌握競爭主動權。蚌埠玻璃設計研究院牽頭的省硅基新材料創新中心組建后,自主研發出世界領先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中國首片自主知識產權高世代浮法液晶玻璃基板、世界最高光電轉換率銅銦鎵硒發電玻璃、中國首支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管,保障了國家產業安全和地方經濟發展,讓世界玻璃強國版圖有了中國的一席之地。科大訊飛牽頭的省智能語音創新中心在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音交互等核心技術多次在國際頂尖賽事中奪冠并刷新世界記錄。
省制造業創新中心打破制約創新鏈貫通的體制機制瓶頸,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充分激活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讓紙上的、實驗室內的創新思想,更好更快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成果,為世界提供“中國產品”、塑造“中國標準”。近三年來,安利股份牽頭的省聚氨酯復合材料創新中心實施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共計83項,其中已完成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開發項目數為61項,成功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關鍵一公里”,在生態功能性聚氨酯合成革研究開發方面已走在行業前列,多項新產品填補了國內和省內行業空白,為國內同行領先水平。
省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建立,打破了單元、組織和區域的界限,更好發揮了面向全球的開放優勢,強化了同國內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分工協作,吸引高校院所、行業技術、社會資本等積極參與,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科技協同創新體系。中鼎股份牽頭的省特種橡膠材料及制品制造業創新中心與清華大學、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開展了橡塑密封性能演變機制與數字化設計技術的合作,與清華大學開展了新能源汽車電池系統橡膠密封材料和產品研發項目的合作。
目前,我省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有兩家,分別是: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國家智能語音創新中心。
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依托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組建。創新中心以打造一流玻璃新材料協同創新策源地為總體戰略定位,明確以信息顯示玻璃新材料、新能源玻璃新材料、節能安全玻璃新材料為主要研究方向,以玻璃新材料前沿技術的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及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為主要任務,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玻璃新材料協同創新平臺,助力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主要股東包括中建材蚌埠設計院、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惠科股份、武漢理工大產業集團等行業骨干單位。創新中心將重點圍繞信息顯示玻璃、新能源玻璃、節能環保玻璃、特種玻璃等方向,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測試驗證、中試孵化及行業公共服務等創新能力建設,助推我國玻璃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
國家智能語音創新中心依托合肥智能語音創新發展有限公司組建。智能語音領域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總體布局的首批建設領域。2018年12月,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聚集語音產業鏈上下游10家優勢企業和科研院所,組建了安徽省智能語音創新中心。2019年10月,智能語音創新中心成立法人實體-合肥智能語音創新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億元。創新中心采用“公司+聯盟”形式組建,成員單位涵蓋產業鏈全環節。創新中心將圍繞多語種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義理解和專用人工智能語音芯片等研發方向,構建集共性技術研發、測試驗證、中試孵化和成果轉移轉化于一體的創新平臺,提升我國智能語音行業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
下一步,省經信廳將聚焦制造業創新鏈和供應鏈的薄弱環節及共性難題,以提升產業共性技術供給能力,實現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打造跨界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為目標,在特色優勢領域優化布局建設一批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帶動引領行業技術進步。積極探索省市共建制造業創新中心新模式。(記者 汪喬 實習生 梅至儀 王靜嫻)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