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記者從安徽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關于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正式印發。《政策措施》將通過優化農村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完善農村建設用地保障機制,扎實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修復利用,強化耕地保護補償激勵等支持政策持續盤活優化農村土地資源,服務全省鄉村振興戰略。
在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前提下,《政策措施》統籌考慮鄉村振興涉及農業農村方方面面和我省農村土地資源現狀,全力落實國家戰略,圍繞“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目標,持續盤活優化農村土地資源,服務全省鄉村振興戰略。
據了解,《政策措施》共包括5個方面內容,分別是優化農村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完善農村建設用地保障機制,扎實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修復利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強化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具體的支持政策包括積極有序推進村莊規劃工作、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推進農村集體經營建設用地入市、鼓勵礦山土地綜合修復利用、用足用好設施農用地政策等16條。
其中,《政策措施》完善了過渡期規劃用地政策。在國土空間規劃批準實施前,對暫時沒有編制規劃的村莊,在不占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前提下,可按照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美麗鄉村規劃等進行建設;基礎設施、公益性設施及村民住宅用地確需占有條件建設區土地的,在不超過建設用地規模前提下,市、縣政府承諾項目用地布局及規模納入正在編制的規劃期至2035年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后,按照規定辦理用地手續。
《政策措施》釋放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紅利。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過程中可以調整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并確保新增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少于調整面積的5%,整治驗收后騰退的建設用地,在保障試點鄉鎮(村)農民安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等用地的前提下,重點用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確有節余的建設用地指標可參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允許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
同時,建立了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落實“田長制”責任體系。同時,建立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對承擔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成效突出的責任主體給予補償激勵。
近年來,我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落實“田長制”責任體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連續21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同時,積極穩妥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截至目前,已有23個縣(市、區)開展省級試點示范。在落實設施農業用地政策方面,截至2021年10月,全省設施農業用地備案3958宗,總面積52629.26畝,有力有效地促進了全省設施農業的健康發展。(記者 檀美玲 攝影 符秀云)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