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合作簽約暨揭牌儀式舉行;7月17日,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揭牌;9月2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三亞市人民政府簽署“種業創新實驗室”共建協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讓三亞成為農業育種的“加速器”,聚焦主導產業,依托自然氣候優勢及自貿港制度優勢,三亞筑巢引鳳,這兩年來,吸引包括先正達、德國科沃施、荷蘭科因公司等“全球行業巨頭”,中科院種子創新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熱科院等“國字號”大院大所和國家級頂尖科創機構紛紛搶灘進駐崖州灣科技城,南繁全產業鏈布局初見雛形,為打贏種業翻身仗,造中國種子“芯片”助力。
以種業為核心,聚焦國家生物育種重大專項
剝胚、漏網攪拌、篩片……漸入深秋,崖州灣科技城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呈現的卻是一派科研的“火熱”。“國家生物育種重大專項——抗蟲玉米CM8101產業化項目”等正穩步推進,科研人員正在小心翼翼地對玉米和大豆的胚芽進行篩選、培育和檢測,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保證每一步都做到無菌。
“我們目前做玉米的遺傳轉化,玉米經過幼胚培養,培養出愈傷,之后篩選出一個抗性愈傷,再升級為轉基因植株。”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遺傳轉化負責人趙麗媛說,這個過程需要110天左右的時間,轉化效率基本上能達到10%至15%。
以種業為核心,聚焦國家生物育種重大專項,引進優質的種業企業、科研院和研發團隊,投入一批科研人員,這樣的“強強組合”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已是常態。隆平生物是由國投集團控股,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隆平生物團隊共同出資組建,多個大型投資機構戰略投資的國內生物育種領軍企業,是落戶南繁科技城的第一批生物科技企業,專注于糧油飼料作物的轉基因生物“芯片”高端設計、制造和轉基因新品種研發。
去年5月,隆平生物引進首單科研用巴西玉米種子,從中選取8份,將我國自主研發的抗蟲抗除草劑性狀回交到巴西的優良自交系中。移植試驗田后,這批改良玉米很快長到一人高,植株高大、莖葉強壯,綠油油的葉子完好無損。“玉米植入抗蟲、抗除草劑的基因后,能保護15%~30%的產量。”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總經理呂玉平說,改良后的玉米不需要噴施農藥控蟲,能提高產量,逐步擺脫對進口玉米的依賴,增強中國種企產品競爭力。
“玉米做好防蟲工作,能增加15%的產量;大豆要控雜草,提高20%的產量是沒有問題的。”呂玉平說。當前,我國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包含多方面的問題,例如種質資源卡脖子、常規育種技術卡脖子,以及作物本身基因資源的挖掘同樣也屬于“卡脖子”技術攻關范疇,同時轉基因培育的基因來源、基因挖掘,基因功能的鑒定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科研團隊的共同努力。
雜交水稻早晚造攻關,雙季畝產3000斤
三亞的光和熱,加速了水稻的成熟,為種業發展提供了“光速”和“溫度”。5月的三亞,滾燙的不只是眼前的稻浪,也讓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涂升斌的內心“火辣辣”。“926.5公斤!”在崖州區的南繁公共試驗基地,經過專家考核組隨機選取3處田塊收割,稱取鮮谷重量,測定鮮谷含水率和雜質率,“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測產超出目標畝產量。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袁隆平院士提出了“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攻關目標,并于2020年12月20日在三亞召開了項目啟動會,成立以他為首席科學家的項目攻關領導小組。海南省農科院、三亞市農業農村局和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項目實施單位克服了種植季節緊張、任務重、條件差等諸多困難,在海南5個市縣組織了6個試驗示范點。其中,三亞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成為涂升斌團隊“駐扎”的地方。
“早造目標畝產量是900公斤,晚造是600公斤目標產量。”涂升斌說,“超優千號”是高品質軟米,是第五期超級雜交稻,利用三亞獨特的緯度及氣候等條件,助力水稻高產。
“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的目標,就是早稻、晚稻種在一塊田里,雙季畝產達到3000斤。”海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曹兵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海南一畝地年均產量為1000多斤,要在普通的田地上實現水稻高產,尤其是要達到3000斤,是一個很大挑戰。如果成功,將刷新海南省水稻畝產量最高紀錄。
今年7月,“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晚造試驗已陸續開始插秧,預計10月至11月收割。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建兵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要靠提高單產,二要靠擴大面積。“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一箭雙雕,不僅周年單位面積單產提高,還可促推擴大雙季稻面積,對實現我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和確保“中國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多重利好因素疊加,“南繁硅谷”漸顯雛形
組建南繁管理服務隊伍、全力推進南繁重點項目建設、搭建產業交流平臺,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為打造國家戰略農業科技力量,推動“南繁硅谷”高質量發展,三亞加快推動“一城一基地”建設,為承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健全種業科技創新體系、拓展南繁育種產業鏈、筑造“南繁硅谷”自強自立科技內核打造空間載體和關鍵支撐。
在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上,目前,整個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已劃定科研育種保護區26.8萬畝,水利和配套服務區建設正有序開展。據統計,南繁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種植面積超過3億公頃,占全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的60%以上。其中,經過南繁培育雜交水稻適應性強,在三亞進行這種高產試驗對于全國其他地區的水稻種植具有很強的推廣示范作用。
要打贏種業“翻身仗”不僅需要優質的種植基地,也需要種業科研創新的“實驗池”。基于此,南繁科技城的“拔地而起”便為良種提供了“溫室”。南繁科技城的規劃面積大約6000多畝,區域內的三甲醫院、學校、商業中心、公園等相關的配套也在進一步建設當中。目前,已經有多家國內外種業企業和科研院所入駐科技城園區。
“種子科研攻關,人才是關鍵。”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郭安平說,三亞是天然的大溫室,氣候條件、土壤質量非常適合做育種工作。良好的環境優勢,也吸引了一批科研人才聚集,目前,該院已吸引科研和管理人員106人,其中領軍人才3人、拔尖人才5人,其它類高層次人才14人,南海名家1人、南海名家(青年)1人。
此外,剛揭牌成立的海南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也已引進40個科研團隊、750名科研人員,后續計劃引進60多個科研團隊、1600多名科研人員進駐實驗室開展科研活動。
科研人才及科研團隊的持續入駐,不僅是“良好氣候+科技創新平臺”效應的疊加,也離不開三亞對人才的重視。去年,崖州灣科技城出臺了引進人才的獎勵辦法,根據分類標準給予引進人才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的補貼,讓人才“安心”。
據統計,2018年以來,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南繁科技城的快速建設發展,讓中國種業的“南繁硅谷”有了雛形,為保障我國種子安全、打好種業翻身仗奠定了基礎。據粗略統計,這兩年,每年通過南繁基地育成的新品種超過1000個。(記者 張慧臏 韋吉穎)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