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三樓的天臺上,珠海青年陳天藍望向馬路對面,看見了他的母校——澳門大學,承載了他7年的碩士、博士求學記憶的地方。
馬路另一側,新澳門人龔元香也時常從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的家中向橫琴眺望。位于橫琴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是她工作了9年的地方,每日往返兩地早已成為習慣。
2013年,作為“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澳合作的標志性項目——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正式啟用。一條1500米長的河底隧道,將橫琴校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連成一體。
新校區建成后,一批批學子從澳門大學走出校門,來到馬路對面的橫琴創業、工作,開創一片新天地。
到母校對面創業的年輕人
在地圖軟件上搜索“澳門大學”會發現,澳門大學原來并不在澳門,而是在與澳門一河之隔的橫琴,一個1.09平方公里、形狀似梯形的區域上注明“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由澳門實施管轄)”。
“我們很多同學都笑說這是橫琴大學。”澳門青年黃茵回憶起5年前在澳門大學求學的經歷時說。
2009年6月27日,作為澳門與橫琴合作的第一個項目,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應運而生。中央在橫琴島上劃予澳門大學發展新地,并授權澳門特區政府在其范圍內實施澳門法律和行政體系。
2013年,澳門大學正式建成。次年,黃茵升入大學三年級,從位于凼仔的老校區搬進了嶄新的橫琴校區,成為了新校區里的首批學生。
從澳門大學畢業后,黃茵曾在廣州、上海等地工作,最后還是回到了母校對面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內地有技術、人才優勢,澳門有豐富的國際資源、開放氛圍,我和同學們常常會想,兩者結合在一起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2019年4月,她創立灣谷科技研究(珠海)有限責任公司,正式入駐橫琴。
“創業到橫琴,已經成為許多澳門青年的首選。”每天往返澳門與橫琴兩地辦公,讓黃茵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個106平方公里小島的熱情與活力。“隨著琴澳聯系越來越緊密,橫琴這片土地將為澳門年輕人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走出澳門大學校門后,到一路之隔的橫琴創業的,不止黃茵一個。
2010年,陳天藍進入澳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和導師、同學一起研發數字型微流控芯片,希望能夠應用于疾病的診斷檢測。
2017年,從澳門大學博士畢業后,陳天藍和他的同班同學帶著科研成果進駐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并于次年注冊成立了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其在澳大研發多年的技術進行產業化轉化。
“來橫琴創業,就是來母校馬路對面,特別親切。”陳天藍說,創業路上,澳門大學也給了許多支持,如將相關技術專利授權給他的公司,且入股其中。這也是澳門大學首次入股畢業生團隊創立的公司。
跨過關口的“琴澳同城”生活
從繁華的澳門中心區驅車經西灣大橋一路往南,半小時就到了與澳門隔水相望、隧道直通的澳門大學橫琴校區。
而另一邊,從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往澳門大學的方向看,這段200多米的距離,見證了“琴澳同城”的變化。
珠海橫琴濠麥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龔元香曾經在位于橫琴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工作了9年。2012年,龔元香初到產業園工作,平時住在澳門的她,每天早上都得6點多從家中出發,9點就要到單位上班。“必須要趕灣仔碼頭的第一班船,不然等第二班就趕不上了。”她回憶,那時候趕完第一班船后還需要等30至40分鐘的班車,整個通勤時間差不多需要耗費3個小時。
2014年,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投入使用后,龔元香隨著在澳門大學任教的丈夫一同搬進了新校區內。“后來我們就方便多了,再加上橫琴口岸通了,現在從家中到橫琴往返一個小時內就可以解決。”她說。
如今,像她這樣琴澳兩地跑的澳門員工,既有自駕的,也有坐跨境通勤專線的。大多數人從澳門家中出發,無論到橫琴哪個地方上班,在45分鐘內可以到達。
去年8月18日,隨著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正式啟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新模式開啟。一水相隔的橫琴與澳門,正式開啟了“30秒跨境珠澳”的新時代。
2016年,首批澳門單牌車入出橫琴正式啟動實施,目前總配額達到1萬輛。不僅如此,澳門年輕人在橫琴創業,政府有多項扶持政策;常住橫琴的澳門居民還可以參加珠海市基本醫療保險;澳門社團在內地開設的首個社會服務中心啟用……
交通的不斷便利,以及各項生活服務的優化、細化,橫琴與澳門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對龔元香這樣每天往返兩地的“新澳門人”而言,“琴澳同城”的熠熠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兩地架起無形“同心橋”
澳門大學師生出入橫琴的變化,正是橫琴營造趨同澳門的宜居宜業生活環境的縮影。
“對于橫琴未來的發展,我覺得一定要換位思考,要解決澳門人所慮,才能吸引更多澳門人來橫琴生活工作,比如許多澳門人出行普遍使用摩托車,但在橫琴不能使用。”澳門大學碩士畢業后,在橫琴工作了10年的申圖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琪說。
近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橫琴方案”)印發,劉琪特別關注到一點,“加快推進澳門大學橫琴校區與橫琴口岸的專用通道建設,探索在澳門大學橫琴校區與合作區之間建設新型智能化口岸”,他期待,往來母校和橫琴之間,實際距離能夠和看見的一樣短。
“通道建成后,從澳門大學新校區到橫琴口岸只需幾分鐘。”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將為澳門大學師生往來澳門和橫琴,架起一座便捷橋。
這不僅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需要,更是澳大師生和更多琴澳居民的現實需求。更多的創業者了解了“橫琴方案”后發現,此次管理體制的重大創新,相當于引進澳方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形成類似澳門的生活、生產環境,為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家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橫琴方案’在社會民生融合方面有不少具體措施,落實到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領域,比如支持澳門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主體在合作區設置醫療機構,允許指定醫療機構使用臨床急需、已在澳門注冊的藥品,這意味著以后澳門居民在橫琴看病,將和在澳門當地醫院看病得到一樣的待遇,有效實現就醫方面的一體化。”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說。
“物理空間上的橋很重要,但兩地間無形的‘同心橋’更重要。”劉琪十分期待,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未來橫琴、澳門兩地將能銜接得更加緊密,“琴澳同城”能覆蓋兩地居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記者劉梓欣何康杰梁涵)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