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正值全國低碳日,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業委員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行業協會專家齊聚青島海爾中德滾筒互聯工廠,海爾智家旗下海爾衣聯網“碳中和”工廠的認證正式啟動。如果一切順利,這將是全球首個家電行業的“碳中和”工廠,并帶領家電制造業實現首個碳中和的“燈塔園區”。
8月23日至29日也是全國節能宣傳周。為企業“把脈”節能減碳,打造主題宣傳公交車,組織志愿者發放節水節電、垃圾分類、限塑降塑等宣傳資料和節能宣傳周紀念口罩……圍繞“節能降碳,綠色發展”主題,青島在線上、線下展開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普及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大力倡導節能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系統革命。擁抱時代變革,青島這座城市和青島的企業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開拓節能降碳領域,在尋找綠色增長空間的同時,積極探索提供樣板。
一場系統革命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對中國而言,莊嚴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作為,更是作為負責任大國,履行國際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
8月9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六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明確指出氣候變化正在加劇,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規模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21世紀全球氣溫升幅將超過1.5℃,甚至2℃。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以內,將努力把升幅控制在1.5℃以內,這一目標來自于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達成的《巴黎協定》。近年來,全球升溫導致世界各地頻發的極端天氣已經發出了警報。
今年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中國來說,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可謂“時間緊、任務重”,需要付出更加艱苦卓絕的努力。
從排放總量看,中國碳排放總量巨大,約占全球的28%,是美國的2倍多,歐盟的3倍多,實現碳中和所需的碳減排量遠高于其他經濟體。從發展階段看,歐美各國經濟發展成熟,碳排放進入穩定下降通道;而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發展的能源需求不斷增加;中國從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跨度僅有30年左右,顯著短于歐美等國的六七十年,所要付出的努力要遠遠大于歐美國家。從能源結構來看,中國要在短短30年內快速淘汰占85%的化石能源實現零碳排放,這不是簡單的節能減排可以實現的轉型,而是一場真正的能源革命。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系統化、深層次的變革,涉及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王濤表示,“碳達峰不是目的,我們要以碳中和為最終目標,來統籌協調社會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轉型、能源低碳轉型。”
從“十一五”開始,中國在每個五年規劃都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變化不斷升級管控模式,從早期的能源和碳強度目標,通過能源強度和總量雙控目標過渡,最終轉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管控范圍也從化石能源消費轉向非化石能源發展、森林碳匯、行業及區域適應氣候變化等全方位發展布局。“十四五”時期,要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和18%。森林覆蓋率達到24.1%。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根據相關目標,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要下降3%左右。
對于每一座城市、每一個企業、甚至每一個人來說,這都是一場不得不面對的“戰役”。
低碳青島依然要“爬坡過坎”
在低碳發展方面,青島一直走在前列。
青島在2012年成為全國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是山東省第一個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碳排放強度在“十三五”期間實現了明顯下降。
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青島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為3187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1.6%,降幅較上年擴大1個百分點;青島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1%,降幅高于全省2.7個百分點。
一組數字,顯示了青島在山東經濟發展和低碳發展中的龍頭作用:青島以占山東9.8%的人口、實現了占全省17%的GDP,產生了占全省7.6%的能耗和7.2%的碳排放。
盡管青島在2018年萬元GDP能耗就基本達到了歐盟水平,但是依舊沒有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絕對脫鉤,要統籌協調社會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轉型、能源低碳轉型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挑戰依然很大。
當前青島能源及產業結構調整正處于壓力疊加、不進則退的關鍵期,如何進一步挖掘節能降碳潛力,支撐優質項目落地,持續注入經濟發展活力,是一項重要課題。越是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越要發揚“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精神,以新思維、新路徑、新打法推動能源結構全面轉型、深度轉型、創新轉型。
業內人士表示,不要“運動式”減碳,也不要“碳沖鋒”,青島要抓住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糾正唯GDP傾向,探索構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評價體系,將GEP作為衡量區域生態保護成效的重要指標,爭創全省、全國碳中和先行示范區。
根據國家、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在節能周前夕,市發展改革委在近十天里,組織召開了各區市、功能區及重點企業碳達峰工作動員座談會,赴董家口經濟區、新河化工區、重點汽車和造船企業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在密集的專題座談會和現場調研中,市發展改革委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專班深入摸排重點產業園區、重點企業的碳排放情況和碳達峰面臨的主要問題,結合各區市、重點行業和企業實際情況,科學推動青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新能源、新技術的試驗場
一場基于能源結構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探索正在青島進行,這也讓碳達峰、碳中和也成為了新能源、新技術的試驗場。
在西海岸新區,董家口發展集團與董家口經濟區管委、金能化學(青島)有限公司達成氫能綜合利用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將逐步擴大氫能應用領域,延伸化工產業鏈,提升工業副產氫附加價值。
即墨區在企業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同時,在全國率先創新農業光伏大棚的發展模式,探索太陽能利用與設施農業的有機結合。目前,全區已建成光伏發電409兆瓦,年可發電4.2億千瓦時。
今年9月,膠州市即將安裝19臺風塔,其中最高達17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構架式鋼管風塔,由膠州本土企業青島華斯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擁有20余項國家和國際專利技術。和傳統圓形塔筒相比,可以有效地避免共振、大幅提升塔架高度,能更好地利用風資源,增加發電有效時數。
在王濤看來,青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突破口,依然是能源和工業部門通過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型來調整發展方式。在新技術新模式上,可以結合青島特色,探索海洋風電和氫能結合,將氫能作為儲能介質、交通領域的燃料電池能源、應用于綠色化工等,同時還可以引入碳捕集和封存技術與氫能源結合,做成產業鏈。從碳匯資源角度來講,青島的森林覆蓋率優勢不強,但可以發揮海洋的碳匯能力,通過發展海洋牧場實現固碳。
企業要變“被動”為“主動”
對企業而言,節能降碳是發展的必然要求。這一點在國際市場上早已有所顯現。比如,港交所早已對上市企業提出碳審計和碳披露的要求,沃爾瑪領銜的世界500強也紛紛要求供應商必須完成碳足跡認證,否則將拿不到這些跨國巨頭的訂單。
青島的企業也在加大投入,積極推進節能降碳探索。
圍繞節能降碳、提質增效等方面進行創新實踐,“十三五”期間,海爾集團單位產值能耗減少30.3%,單位產值水耗減少19.3%,廢水產生量削減16.1%,單位產值COD減排19.8%;在資金投入方面,僅2020年,海爾集團就在環境管理、污染防治、節能降耗等方面投資1.32億元。把內部能源管理的經驗積淀成可以復制的模式,海爾卡奧斯智慧能源還探索打造海爾中德生態園碳中和示范園區、天津八里臺鎮 “5G+雙碳”智慧安全園區,抓住時代機遇,用智慧化、標準化、標桿級的解決方案助力企業實現能源管理數字化升級。
把啤酒廢液變“碳源”,青島啤酒與污水處理企業合作,預計可為三家啤酒廠每年節約污水處理相關費用近300萬元,也為下游三家污水處理企業節約碳源購買成本約600萬元,每年減少碳排放量達5000噸;引進二氧化碳回收裝置,將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回收用于啤酒生產,每年可回收二氧化碳約13萬噸,節省采購成本1.1億元。
山東港口青島港全方位發展綠色輸運方式,推進海鐵聯運模式快速發展,構建油品綠色安全疏運通道,減少陸運產生的碳排放;在自動化碼頭啟用自主研發的氫燃料電池組為自動化軌道吊提供動力,啟用氫燃料集卡,探索新能源新技術應用。
盡管行業領軍企業都在探索節能降碳的新模式,但是在8月18日舉行的碳達峰碳中和企業座談會上,不少青島企業都表達了對企業碳中和路徑的迷茫。
作為工信部備案的首批公益性節能診斷服務單位,青島希諾新能源有限公司為上千家企業進行過碳核查、診斷以及方案制定。在公司總經理林潔看來,對于企業來說,目前的迷茫主要在于減排“沒有空間”,這主要是因為大多企業都是被動參與到“雙碳”進程之中,需要變“被動”為“主動”,改變觀念,改變粗放的發展和管理模式、從細致的角度進行節能降碳,這就是現階段切實可行的路徑。
碳排放交易作為一種重要的市場手段,通過規定碳的實價或隱含價的政策能刺激生產商和消費者大量投資溫室氣體低排放量的產品、技術和流程,有助于減少排放。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交易,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據介紹,目前,青島有40余家企業參與到碳排放交易中。
為企業提供貼身服務,市發展改革委組織開展節能服務機構為重點行業、企業進行節能降碳診斷活動,引導相關企業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貢獻。在節能周啟動儀式上,海爾集團智慧能源、青島市工程咨詢院等6家節能服務機構,分別與青島海立電機有限公司、青島動車小鎮昌明裝配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下一步,青島將搭建服務平臺,分批次組織節能服務機構為企業“量身”制定節能減碳診斷方案、實地入場“把脈問診”,幫助企業挖掘節能降碳潛力。(記者 楊 光)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