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經濟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實支撐。這是一條條逐年上揚的“曲線”,這些曲線描繪出小康生活的畫像。
——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幅提高。2020年全市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5905元、23656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387倍和562倍,均比2010年增長1.2倍,分別提前兩年和三年實現翻番目標。
——脫貧攻堅圓滿收官。全市6萬多貧困人口和200個省定貧困村、310個市定經濟薄弱村、10個市定經濟薄弱鎮全部脫貧摘帽。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青島市城鎮化率達到76.34%,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3.89個和12.98個百分點,居全省首位。
南官莊村是地處膠州市西南一隅較偏僻的村莊,村域面積1788余畝,以山嶺薄地為主,曾經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農作物產量和產值均較低,村民收入單一微薄,集體經濟積貧積弱。該村集體集思廣益,攻堅克難,決定不再走“靠天吃飯”的老路,要讓“貧瘠”的土地“富”起來。他們主動申請打造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推動規模化流轉土地,積極引進生態農業公司、藍莓合作社等多家合作單位,大力發展特色有機種植。同時,將土地流轉增加和盤活的集體資源確股量化給村民。在涉農產業、社會資本、先進經營理念共同推動下,農民增收顯著提升,每戶家庭收入比以前增加3倍。集體經濟不斷壯大,2015年村級債務尚有24.6萬元,如今早已實現省定貧困村成功脫貧摘帽,2019年村集體收入已超過百萬元。
平度市崔家集鎮探索發展西紅柿規模種植產業,闖出一條鄉村振興新路。該鎮一半以上村莊種植西紅柿,種植面積達2萬余畝。西紅柿“紅果”變成“致富果”,年銷售收入達到7億元,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種植戶年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過上了曾經不敢想象的“小康生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青島牢牢牽住經濟發展這條主線,取得翻天覆地的巨變。從1949年至今,青島經濟總量風馳云走、倍道而進。至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實現12400.56億元,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加774.7倍,省內排名首位,副省級城市排名第8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在全面發展。在產業結構方面,青島從體系不全到新經濟引領,民營經濟快速崛起,外資經濟活躍,推動城市發展日新月異。
自改革開放至“十二五”末,青島市產業結構先后經歷農村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發展階段,為適應經濟全球化采取的工業主導型增長階段,以及由工業經濟主導轉向服務經濟主導的階段。“十三五”時期,青島市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舊動能逐步轉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效顯著。第三產業總量最大、增速最快,三次產業比例由2015年的4.1:40.5:55.4調整為2020年的3.4:35.2:61.4。2020年,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5%、31.8%和65.7%。至此,青島現代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四新”經濟成為經濟提速的新動能。2020年,青島新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經濟增加值的近三分之一,實現增加值4041.13億元,居全省首位。
星光不問趕路人。作為東部沿海地區,青島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高效銜接。展望“十四五”,青島市要將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作為中心工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青島市借助“項目落地年”之勢,全面梳理鄉村振興項目,建立起三個項目庫,列出鄉村振興項目清單,對照清單抓進展抓落實。同時,深入推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深化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金融寶”信息平臺,拓展服務功能,加大金融支持鄉村項目建設力度。
圍繞加快農業現代化,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上發力求突破。著力實施“十業千億”工程,統籌做大做強現代農業、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物流配送等“十大產業”,打造千億級鄉村產業集群。堅持抓產業鏈促融合,研究制定支持農業全產業鏈獎補政策,培育一批年產值超50億元的農業“鏈主”企業;堅持抓龍頭促融合,實施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倍增”計劃,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產值倍增;堅持抓開放促融合,發揮農業國際客廳平臺作用,建設中國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和農業“走出去”總部基地。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是青島“三農”的時代答卷,一系列新舉措也正發出鄉村振興領域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青島強音”。(記者 錫復春)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