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走進魯山縣張店鄉白象店村桑蠶示范園區,養殖大棚里,一排排白白胖胖的蠶繭煞是喜人。“我種植的100畝桑園還未成園,僅養了30張蠶種,按現在的市場價能賣70000元。”正在忙著摘繭的蠶農周曉君喜上眉梢。
白象店村位于魯山縣城北6公里處,古名象川鎮,歷史悠久,村內有古瓷窯遺址、石印館,全村共686戶3248人,耕地面積2036畝,這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適合多種產業發展。
2018年冬,該村引進第三方農業公司來投資生態桑蠶種養產業,在村南建立桑蠶示范園區,投資30余萬元,建2個養殖大棚,種53畝桑樹,兩年下來收入20多萬元,還帶動了附近村民受益。2020年,村“兩委”申請項目資金77.5415萬元,建了10個養殖大棚,每個大棚400平方米,大棚里溫濕度控制器和熱風爐(升溫補濕)、水簾(降溫)等設施齊全,租賃給有養殖意愿的農戶。租金按照大棚建設投資的5%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另外5%作為帶貧資金助力農民增收。
2020年春,周曉君投資20余萬元,承包6座大棚,種植桑樹100畝,發展桑蠶養殖。目前,周曉君的蠶繭喜獲豐收,正忙著摘繭,并把部分掛滿蠶繭的塑料折蔟抬到大棚外邊通風、晾曬,以免蠶繭受潮污染。“我還要把蠶絲深加工,賣成品,拉動延申產業鏈條,提高蠶業養殖附加值,一床蠶絲被賣3000元呢。”周曉君和蠶業局的幾位工作人員一邊聊一邊摘繭。
該村植桑養蠶已初具規模,桑蠶養殖的發展,給留守群眾提供了40多個就業崗位,增加了村民經濟收入,助推了鄉村振興的步伐。“采桑、摘繭手快的話,一天都能掙100元,這活干著也不累,俺也能干。”一位來幫忙摘繭的大娘樂呵呵地說。
據了解,全縣桑園面積近500畝,其中果桑100畝,養蠶桑園400畝,涉及張店、下湯、四棵樹等10個鄉(鎮、辦事處)。“我們將一如既往的為蠶農提供優質服務,落實好蠶繭保護價、桑蠶種補貼、桑園地租和桑苗部分補貼等系列惠農措施,提高群眾養蠶積極性,真正讓蠶業發展成為群眾致富的‘金絲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蠶業局副局長余付德自信地說。(記者 李學義 通訊員 張馨丹)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