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由富國基金主辦、《中國證券報》特別支持的第十屆富國論壇在上海成功召開。此次論壇以“啟航十四五投資新征程”為主題,圍繞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十四五”規劃、碳中和、資本市場機遇等熱點話題進行深入探討,為投資者在新形勢下的投資機會和方向提供重要參考方向。
富國基金董事長裴長江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已納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我國資本市場深度廣度有望得到進一步拓展。伴隨“房住不炒”、養老第三支柱建設等政策出臺,國民經濟結構迎來巨變,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比例快速提升,公募基金作為普惠金融的積極參與者,也將在大資管時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富國基金將繼續秉持“長期投資,責任投資”的理念,堅守“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行業初心,進一步強化投資管理能力建設,不斷完善合規風控體系,把握創新機遇打造產品多元化、特色化,以真誠和善意為投資者創造更多價值。
今年以來,“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市場熱議的焦點,并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本屆富國論壇上,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作出了《十四五新格局:從重啟到重構》的主題演講,就“碳中和、碳達峰”政策進行深入解讀。他指出,碳減排就好比為子孫后代買一個巨額保險,碳中和的“保費”就是當前經濟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如何平衡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利益很重要。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經濟體,所以“清潔能源轉換”對中國來講,既是挑戰,也是重大的發展機遇。同時,彭文生認為,我國清潔能源產業潛力巨大,當下怎么推動綠色金融非常重要,而關鍵點在于建立綠色標準制度,以及綠色信息披露。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指出,碳達峰、碳中和是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它不僅僅是能源問題,還包括增長方式的轉變、生活方式的轉變,推動著國家高質量發展轉型,是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的一種轉型方式。轉型是時代的進步,中國必須跟上時代,中國也需要實現三大轉型,即增長方式、生活方式和能源系統的綠色低碳轉型。增長方式的轉變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理念。而碳達峰、碳中和則是科技創新的競賽,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創新來解決,因此必須提高創新能力,包括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
針對下半年資本市場機遇這一話題,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副總經理、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勝表示:“沒有核心資產的時代,只有時代的核心資產。”2004年的核心資產是出口產業鏈和消費;2006、2007年城鎮化高潮到來,中國的核心資產變成了所謂的“煤飛色舞”;2010年,中國的房地產調控開啟,消費成為了非常重要的核心資產。在2018年之后,隨著投資者結構的巨大變化,中國的投資者日漸成熟,投資者結構的變化讓白馬股逐漸獲得了估值溢價。未來新經濟新的增長點正在醞釀,他判斷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和新能源,這些新方向的出現使得很多小公司正在醞釀著未來的高成長和巨大的成長空間,未來市場的整個風格會更加的均衡。
東吳香港副董事長、東吳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官陳李認為,大宗商品未來3-6個月內下跌勢頭或仍延續,原因主要有四個:第一、社會庫存明顯不正常地較高;第二、商品期貨的投機有些濃烈;第三、印度疫情的蔓延延遲了市場對經濟復蘇的預期;第四、美元貶值對大宗有一定利好,但美元指數未來6個月還有可能回升,遏制了大宗的上漲。
在權益大時代分論壇上,富國基金權益研究部總經理陳杰對2021年下半年A股投資策略作出展望——《保持樂觀,緊盯通脹》。陳杰認為,2021年上半年,基本面和政策面的組合有利于股市。下半年市場或面臨回調風險,一方面,企業盈利的周期性改善面臨結束;另一方面,若價格持續上漲,宏觀經濟面臨滯脹風險;此外,熱點輪動或臨近尾聲。對于2022年的市場,陳杰仍持樂觀態度。市場主導性行業變遷,來自“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兩大驅動力,其中自上而下的驅動力往往來自于國家產業布局的重大調整;自下而上的驅動力往往來自于消費升級和技術革命。陳杰認為,長期配置的方向,在于尋找下一個成長股的風口。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不代表對市場和行業走勢的預判,也不構成投資動作和投資建議,建議投資者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審慎作出投資決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