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作為七省通衢的古城——襄陽,不僅包容了金庸先生筆下江湖俠客的快意人生,還演繹了一段三國梟雄的風云際會。8月1日,記者來到這里,開啟湖北文化之旅的第一站。
登臨古城墻,眺望漢江水,撫摸凹凸起伏的城垣,看歲月留下的斑駁印記,千年往事躍然眼前。當地文化學者方莉娓娓道來:“古城墻建于漢初,周長7300多米,城墻圍合面積2.56平方公里,加上四周環繞著護城河,形成了一套易守難攻的古代防御體系。”
歷經時光淘洗,古城墻也面臨著破敗、垮塌等問題,為進一步保護古跡,賡續城市文脈,襄陽市在系列保護措施的基礎上,又于近年啟動了多項系統性工程——《襄陽古城保護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襄陽古城保護與發展三年行動提升計劃(2021—2023年)》,并以條例、政策、法規等形式完善了頂層設計,一幅清晰標注路線圖、時間表的藍圖正徐徐鋪展。
【資料圖】
凈水——清除淤積、引入江水、岸線加固,重現一道江、河、城有機融合的秀麗景觀。
護墻——劃撥資金、修繕墻體,實施了20多項保護性修繕和搶險加固工程,讓古城再現舊時風采。
添新韻——水清了、墻固了、城美了,古城人氣旺起來。據悉,襄陽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繼續發力,通過打造華僑城奇幻度假區、唐城夜游等文旅項目拓展新業態、點亮“夜經濟”、跑出城市發展加速度。
古城黃州,也與一位文化名人息息相關。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此地,卻先后創作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佳作,一段黯淡無光的歲月竟成就了中國文學藝術的巔峰。
記者來到位于黃岡市的“東坡赤壁”,探尋古城如今的模樣。在一座名為赤鼻磯的小山之前,有一尊手握書卷、衣髯飄逸、臨江矚望的蘇軾立像。一行人拾級而上來到二賦堂,鐫刻在木壁上的前后《赤壁賦》瀟灑恣意、遒勁有力。
“古來文章輝山川,黃州勝以東坡傳。”黃岡市政協文史專員、黃岡師范學院客座教授李青松感嘆,如今黃岡大街小巷,都有東坡的“氣息”,無論是定惠院、臨皋亭、快哉亭、安國寺等東坡曾生活、游歷的地方,還是遺愛湖公園中的袖珍景觀、宜人生態,都為黃岡譜寫了一卷集文化、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秀美“詩篇”。
夜幕降臨,東坡外灘上的吆喝聲夾雜著煙火氣撲面而來。“一碗東坡肉、一份東坡餅,再加一碟東坡榨菜上桌嘍。”
“我們都是沾了坡公的光啊!”黃岡市餐飲酒店行業協會秘書長徐金超談起首個“中國東坡美食文化之鄉”的美譽興奮不已。“憑著東坡菜,不少人家口袋鼓起來,每年的美食文化節、東坡宴上,大家都拿出看家本領下廚做飯,可熱鬧呢。”
吃東坡菜、念東坡詞、走坡仙路、游東坡赤壁……李青松感慨,生活在黃岡,就是生活在東坡文化的滋養中。
前不久,同為古城的荊州,也向來客遞上了一張亮麗名片——首屆楚文化節開幕。沉浸式的光影秀以夜空、湖水為背景,璀璨的光束投射出一幅明艷多姿的荊楚畫卷,讓人穿越時空感受廣袤大地上的萬千氣象。
而這,僅僅是古城文化產業蝶變的一個縮影。
在古城歷史文化旅游區,一場場大型歌舞表演不斷上演,游客身臨其境,在古今交融間領略古城新風采;在荊楚非遺工匠小鎮,“楚式漆器”“楚地斫琴”等項目吸引眾多手藝人潛心創作,引領非遺活態傳承的新風尚;在荊州博物館,現代科技為“老古董”插上了新翅膀,一條數字化、可視化、智慧化的發展之路更為寬廣……
“擴大文旅產品供給,加強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文旅特色品牌。”在荊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張輝金看來,這是荊州文旅發展的三把鑰匙。“荊州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就是我們的‘金名片’,只有充分用好政府與市場‘兩只手’,才能摸索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高質量的發展之路。”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5日 03版)
(責編:白楚云)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