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民晚報訊(實習生姚欣言記者江躍中)7月28—29日,“第二屆長三角一體化區域檢驗中心檢驗聯盟大會”暨《區域醫學檢驗質量同質化建設與管理》新書發布會,在東方綠舟舉行。
據介紹,在國家新醫改醫聯體分級診療背景下,青浦區區域臨床檢驗中心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重復檢查、區域內解決檢驗結果互認問題、助推分級診療等方面成效顯著,探索出一條檢驗醫學發展的新模式。2019年在上海市率先啟動區域內檢驗結果同質化管理平臺建設,取得了一定社會成效。2021年5月,青浦區區域臨床檢驗中心繼續探索創新,聯合吳江、嘉善、安徽、上海等地的35家兄弟單位檢驗科,成立了長三角一體化區域檢驗中心檢驗聯盟,立足青浦區,輻射周邊地區和長三角。
長三角一體化區域檢驗中心檢驗聯盟的成立,代表著滬蘇浙皖四地正式納入同質化的醫療質量管理體系,通過建立統一的長三角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標準,同質化檢驗結果,助力醫學檢驗互通互認,減少重復檢查,降低醫療費用,減少患者就診時間。此外,通過進一步規范檢驗人員培訓與考核,可做到規范培養“一體化”。長三角一體化區域檢驗中心檢驗聯盟成立后,滬蘇浙皖將共同努力,圍繞臨床檢驗質量控制工作,秉承質量為先、規范至上的原則,協作共贏、信息共享,為人們提供更加可靠、優質、高效的醫學檢驗服務。
“檢驗互認的基礎前提是檢驗結果的同質化。”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檢驗科主任龔倩具體解釋道,為響應國家新醫改醫聯體分級診療的號召,做好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與上下聯動,為百姓提供更加便民利民的服務措施,推動同質化判定標準體系既是政策落地的關鍵點,也是具體實踐的落腳點與切入點。確保檢驗結果互聯互通,才能避免百姓重復檢查,縮減百姓醫療費用,節省醫療資源,提高治療效率,將便民惠民的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與分級診療帶來的政策紅利。
從青浦區12家社區聯合試點建立同質化管理平臺,到青浦、吳江、嘉善、安徽四地構建聯盟;從長三角一體化先行先試,到建立國家同質化檢驗平臺;從信息共享平臺到學術科研共享平臺……從規模的擴展到深度的延伸,區域檢驗中心一直在路上。
醫學檢驗結果作為重要的診斷和輔助診斷指標,其準確性直接影響臨床診療方案。因此,推動醫學檢驗結果同質化建設有助于實現醫學檢驗結果互認。為了給今后更多不同地域不同醫療機構之間、醫聯體醫療機構之間、區域一體化檢驗的管理要求和實踐經驗提供可參考、可復制的模式與經驗,由人民衛生出版社發行,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區域醫學檢驗質量同質化建設與管理》應運而生。教材從醫學檢驗結果同質化管理體系建設要求出發,對醫學檢驗結果同質化管理的現狀、項目選擇原則及具體要求、同質化管理的實施方案、控制和消除同質化管理中的風險、同質化智慧管理平臺建設、醫學檢驗結果同質化的挑戰與趨勢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本次“第二屆長三角一體化區域檢驗中心檢驗聯盟大會”開幕式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檢驗科主任龔倩教授作為本書的主編之一,就編書歷程和大家進行了分享和探討。
談起《區域醫學檢驗質量同質化建設與管理》最大的亮點與進步意義,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檢驗醫學科主任關明表示,醫學作為依靠技術推動的學科門類,新技術快速迭代帶來的檢驗標準無法確認的副作用,一直是區域檢驗的痛點與難點。《區域醫學檢驗質量同質化建設與管理》在形態學、微生物鑒定、分子診斷等學科技術領域,推動建立同質化技術檢驗標準,并填補了檢驗標準的空白,為各級醫療機構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本次活動由白求恩精神研究會區域檢驗專委會、上海市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區域協作工作組、上海市康復醫學會檢驗與健康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青浦區醫學會、長三角一體化區域檢驗中心檢驗聯盟、江蘇盛澤醫院、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嘉善分院嘉善縣第一人民醫院協辦,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承辦。青浦區副區長張彥,長三角示范區執委會公共服務和社會發展部部長曹雪娟,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基礎設施組組長、江蘇協調組組長羅偉光,青浦區衛健委主任饒斐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李鋒,長三角醫療健康產業聯盟常務理事茅志杭等應邀出席。來自上海、吳江、嘉善、安徽的20余位檢驗專家圍繞區域檢驗中心的建設和管理、痛點和難點及發展機遇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