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國家統計局公布6月中國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較5月上升0.2個百分點,顯示我國制造業景氣度邊際改善。但4月以來,我國PMI指數已持續3個月處于臨界點以下,整體上制造業景氣指數依然較弱。當前我國經濟弱復蘇的基本面下景氣度呈小幅回暖態勢。
生產端數據有所好轉,亮點是部分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制造業如汽車、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電氣機械器材、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等行業生產和新訂單指數均位于擴張區間。但是,房地產市場修復不達預期動能依然不足,外需市場也后勁乏力并對內需帶來負面傳導,因此雖然經濟需求不足有所改善,但是內生動力依然不足。
在此情勢下,既要看到經濟復蘇向好的趨勢,也要認真分析PMI、PPI和CPI等經濟數據所釋放出來的復雜信號。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和展望,既要有宏觀的定性思維,也要通過各種經濟數據的定量分析,找出制約經濟復蘇的問題,補上相應的短板,通過針對性的政策設計(手段、工具等),進行補短強基,提振市場信心,注入穩經濟動能。
【資料圖】
從6月份PMI的弱項看,從業人員指數下降0.2個百分點至47.4%,凸顯就業形勢并未根本好轉,就業壓力有待緩解。事實也是如此,6月15日上午,國新辦就2023年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提到5月份的16-24歲勞動力城鎮調查失業率為20.8%。此前,4月份的青年失業率就已超過20%。6月份是大學畢業季,今年國內高校畢業生數量將達1158萬人,創歷史新高。故而,6月份16-24歲勞動力的失業率也許會迎來新高。就業壓力——尤其是青年失業率的居高不下,不僅是供給側與消費端雙向活力不足的投射,也是經濟復蘇系統性乏力的折射。
因此,穩就業在穩經濟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里,就顯得異常重要。穩就業不僅關涉民生,而且攸關公眾情緒,關乎社會穩定和市場信心,當然也和消費脫不了干系,所以是政策首要的關注點并提供實在的重點關切。 4月2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穩定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
外部市場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外需拖累對內部需求造成的影響短期內難以化解。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出口引擎動力的減弱,對中國而言值得警惕,但由于全球市場前景不明,外部市場對中國內循環的影響也算是風險可控。畢竟,雖然出口動力減弱,但是慣性優勢猶在。而且,相比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復蘇的確定性更強韌性更足。
至于地產市場修復的不達預期,既是需求不足的體現,也有市場長期積累的矛盾所致。房地產市場經過多輪的宏調周期,家庭擁房率已經達到相當高點,在人口紅利有所衰減的情勢下,樓市供需不可能長期維持熱度。經過今年連續的政策托底,大型頭部房企資金鏈斷的風險已經釋放,樓市不會有硬著陸風險。所以,現在的地產雖然不會給穩經濟提供助力,但也不會帶來系統性風險。就此而言,地產市場修復的不達預期,應以平常心視之,而不宜放大其對經濟復蘇的拖累。地產修復不是簡單地買房子,以及通過土地財政增加地方收入,而是通過宏調手段(政策、市場、剛需和改善住房群體等的聯動)去風險。
6月份PPI和CPI的數據顯示,雖然難以判斷工業和生活通縮,但也折射出生產和生活需求不足的現實。尤其工業PPI和PMI形成了需求不足的相互印證。CPI維持低位運行,既是生活需求動力不足的折射,也給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多轉圜空間,6月份央行通過多手段的政策降息拉低了LPR,確保了市場有了一定流動性,不僅有助于緩解中小微企業的資金難問題,也為實體經濟注入了一定活力,當然也有助于提振人們的購房需求。
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化解內生動能不足的難題。好在我國政策空間相對充裕,在經濟復蘇趨勢向好的支撐下,能夠通過系統性的政策的合力以及精準施策的補短強鏈,同時給生產和消費兩端注入動力,穩固穩經濟的基礎,實現經濟復蘇動力的不衰減。不過,給予系統性政策助力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市場的重要作用,當然也要重視民生感受——譬如就業和收入問題,重視基礎性的民生關切,也是穩經濟的應有之義。
文/宇文
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姬源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