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股票 > 正文

    小米汽車定價,準備顛覆行業? 焦點資訊

    導語

    Introduction

    愈加期待小米成為那個 " 掀桌子的人 ",但廣大米粉們真不一定得償所愿。

    作者丨張之棟


    【資料圖】

    責編丨曹佳東

    編輯丨靳鵬輝

    明明是炎炎夏日,小米卻能感受到更甚于深秋的涼意。不,更多的還是來自于印度的涼意。

    6 月 9 日,印度執法局發布文件稱,因小米涉嫌違反印度《外匯管理法》," 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 ",該局已經向小米相關公司及銀行發出正式通知。

    而這也意味著,出于該指控,印度此前已經扣押的小米共 555.1 億盧比資金,約近 50 億元人民幣,將會被正式沒收。

    "are you ok" 今猶在,不見當年小米人。

    誰能想到,小米布局多年的印度市場,竟會以這樣的方式收場。甚至印度政府還在無理要求,任命印度籍人士 " 當官 ",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首席運營官、首席財務官和首席技術官等職位。

    顯而易見,這一事件必將影響到小米手機業務的整個國際市場布局,甚至會給其剛剛有所起色的國內市場,造成負面效應。再加上如今坊間盛傳,今年下半年華為即將回歸 5G 的消息,更是令小米手機面臨著嚴峻升級的競爭態勢。

    如此焦頭爛額、一片狼藉之下,小米還有多余的精力和時間,去推動小米汽車的極速前進嗎?

    可能與所擔心的恰恰相反,小米汽車卻是實現了另外意味上的一大步推進——講一個造車不掙錢的故事,進而突出小米汽車的價值平權。

    " 雷總已經說服董事會,將小米汽車的硬件整體利潤率定在 1% 以下,后期靠軟件和生態體系掙錢。"

    剛剛不久前,有小米供應鏈內部人士稱,小米汽車首款車型定位類似特斯拉 Model S,但價格更便宜,或與埃安的昊鉑 GT 對標。而除了車型定位之外,其硬件整體利潤率定在 1% 以下的信息量,卻是更加值得疑問。

    如果硬件不掙錢,那小米汽車的定價,會進一步拉低嗎?如何實現,背后的風險大嗎?如此與行業背道而馳的做法,小米汽車是會破而后立,還是 " 竹籃打水 "?

    把供應商,逼至崖邊

    其實從小米汽車正式官宣開始,大家談及最多、期待最多的,可能就是小米供應鏈的垂直整合能力。

    究其原因,無外乎小米曾經 " 整治 " 山寨手機的輝煌戰績,太過令人印象深刻。相對應的是,如今市場上,電動汽車價格普遍偏貴,以及價格戰的來襲,令消費者對小米汽車性價比的期待,直接拉到了最大值。

    但整合供應鏈,真的那么容易?

    3 年疫情期間," 缺芯貴電 " 是汽車行業如何都不能忘卻的前車之鑒。

    可以理解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日益臨近,芯片、電池的需求呈現出指數增長態勢,再加上彼時疫情等非主觀因素的影響,制造、生產、交易等各個環節,都遭遇到了難題。

    也正是這樣的市場環境下," 掮客 " 們開始興風作浪。炒作、囤貨居奇等,總之為了利益,無所不用其極。事實上,當 5 毛錢的芯片被賣到 500 塊,5 萬元 / 噸的碳酸鋰飆漲到 60 萬 / 噸,整個市場的不健康性,已經不言而喻。

    時至今日,雖然屬于芯片、電池的市場動蕩,逐漸平和了下來。但不應忽略的是,各種新興事物的復雜性、追逐利益的人心等,注定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的建立、整合,是 " 地獄級 " 困難程度。

    硬幣的另一面是,除博世、寧德時代這樣的零部件巨頭之外,大部分中小零部件供應商,正面臨著利潤危機,甚至是生存危機。

    也是在不久前,一封《保護中小汽車零配件實體企業刻不容緩——致長安汽車采購部的申訴函》,揭開了汽車行業鮮為人知的一面。

    該函提及,為應對部分車企降價引起的汽車市場部分車型滯銷,長安汽車公司采購部不顧合同約束向其數百家供應商貿然發出 " 基于生存、戰略、競爭、客戶 - 共同應付 - 致供應商伙伴的函 ",通知和宣布將強行對供應商的貨款直接扣款 10%。

    對此,長安汽車回應稱," 直扣產值 "、" 直扣貨款 " 等內容系不實信息,就 " 詆毀商譽 " 行為已經報警。

    總而言之,該事件真假,有待警方調查;但不難推測的是,面對價格戰的壓力,車企們確實也會做出一些壓縮成本的動作,這里首當其沖的便是零部件供應商們。

    " 今年真的很‘卷’,主機廠不僅要求我們價格更低,在供貨周期上也要求盡可能快,‘價格戰’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時間戰’。"

    某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道。

    實際上,當零部件供應商被逼到 " 懸崖 " 邊上,車企們如果繼續無休止地壓榨下去,大概率會面臨 " 雞飛蛋打 " 的局面?;蛟S車企無所大謂,換一家供應商就是了,但對于依舊處于建設初期的國內新能源汽車供應鏈而言,必然是不小的損害。

    所以,話又說回來,小米初入汽車行業,作為后來者,又該如何應對這些車圈 " 潛規則 "?換言之,如果沒有零部件供應鏈的議價能力,僅空口白牙說通過 1% 硬件利潤率讓利給消費者,最終價格能滿足消費者的期待嗎?

    定價規則,誰能顛覆?

    5 年前,雷軍就曾發布過一個類似 1% 的數字—— 5%。

    2018 年 4 月,在武漢大學舉行的小米 6x 發布會上,雷軍表示:" 小米公司董事會已經通過決議,從今天起,小米向用戶承諾,每年整體硬件業務(包括手機及 IOT 和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稅后凈利率不超過 5%,如超過,我們將把超過 5% 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

    5 年后的今天,如果關于 " 硬件利潤率 1%" 的說法為真,那么小米汽車或許真的是想 1:1 復刻手機行業的打法。而這種 " 亂拳打死老師傅 " 的方式,也很有可能重新書寫新時代汽車價格的定價規則。

    只不過,顛覆的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

    風頭正勁的理想 CEO 李想,公開宣稱:一個有基本常識的汽車企業,在產品立項的時候普遍會把產品的穩定毛利率設定在 15%-25% 之間。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也曾分享過一組數據:今年 1-4 月,汽車行業利潤率 3.9%,相對于整個工業企業利潤率 4.9% 的平均水平,汽車行業仍偏低。

    不難看到,無論是崔東樹所言說的市場現狀,還是李想給出的市場判斷,都與小米汽車 1% 的硬件利潤率,相差甚大。反之,如果小米汽車真的實現了 1% 的硬件利潤率,那么僅靠軟件和生態掙錢,行得通嗎?

    小米確實家大業大,經得起 " 燒錢 ",但沒有正向健康的盈利循環,大概率會像王傳福所勸解的那樣," 又費錢又耗費時間 ",最終不了了之。

    當然,必須承認的一點還有,如今的汽車市場,確實在變,包括行業爭議聲很大的定價規則,小米并非完全沒有機會。

    如今新時代的汽車市場,尤其是造車新勢力們,除了市場、成本、需求、競爭等基本定價因素之外,他們在錨定產品價格區間的時候,主打的就是一個 " 卷 " 字,疊加 " 差異化 " 的附加值。

    以蔚小理三家為例,做為新勢力表率,其側重點也各不相同。比如蔚來賣 " 服務 ",理想賣 " 家用 ",小鵬賣 " 智能 ",長期以來,三家也各自打上了自己的標簽。

    但市場終究是發展的,經驗主義比不上實際主義。

    近段時間,對比理想汽車的風光,小鵬汽車和蔚來汽車的表現,多少有些底氣不足。而且從銷量上來看,定價與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存在著統一協調的關系。

    或許正是出于這一原因,近日的小鵬 G6 預售價定了個 22.5 萬元的低價;蔚來則全系降價 3 萬元,ET5 Touring 與 ET5 同底價,用以討消費者 " 歡心 "。

    事實上,小米汽車即將面臨的也是同一問題。

    盡管由于明年上半年才上市,小米汽車完美躲過了芯片荒,躲過了高漲的動力電池成本,也躲過了此時如火如荼的價格戰;但毋庸置疑的是,到了明年的這一時刻,市場上會有更多的好產品,也會變得更 " 卷 "。

    向卷而生,如果小米汽車沒有撒手锏,淪落至 " 泯然眾人 " 并不新鮮。當然了,如果到了上市的最后時刻,小米汽車依舊遵循此前曝出的 26 萬元起的價格,那么廣大的米粉們,恐怕也會驚恐地連夜跑路。

    這個汽車市場行業啊,或許只有足夠的低價,才能顛覆吧。而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張之棟

    多偉大的作家,

    也不過是在書寫自己的片面。

    THE END

    微信號|iAUTO2010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