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道雄安最悲催網紅火了 張英森是真的嗎?,其實非常簡單,下面就是小編搜索到的雄安最悲催網紅火了 張英森是真的嗎?相關的一些知識,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
【雄安最悲催網紅真相揭秘】雄安最悲催網紅張英森徹底火了。張英森真是考上清華大學的雄縣狀元嗎?對此,雄縣中學的老師稱沒有張英森這個人,中核集團也隔空尋人。張英森的故事也許是調侃。
(相關資料圖)
前幾年,網上一直流傳一句“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的段子,恐怕要被改寫了!原來,中核集團正在苦苦尋找一位名叫張英森的男子。中新經緯小編以為,中核集團此番隔空呼喚,應該可以稱為2017年版的“張英森,中核喊你來報到”……
關于張英森的傳說
你不在江湖,江湖卻有你的傳說。這位神秘男子張英森是誰?他和中核集團又有什么關系?中新經緯客戶端了解到,一則“2017悲催人物排行榜冠軍”的故事最近在網上瘋傳,故事的主人公張英森被傳是中核集團的員工,還是雄縣籍清華畢業生。
該故事的版本如下:
2017悲催人物排行榜冠軍:張英森,男,河北省保定市雄縣人,2004年以677分考入清華大學,成為獲全縣高考狀元。2008年本科畢業到中國核工業集團就職。奮斗十年后,借了三舅的錢,賣掉了雄縣老家200平方的住宅,終于在2017年3月26日交付了53平米的北京商住房的首付,在北京扎根了!最后在2017年4月2日接到單位通知:中國核工業集團整體遷入雄安新區。
張英森是清華畢業生?學校否認
那么問題來了,這位張英森真的是考上清華大學的雄縣狀元嗎?關于他的傳說又到底是真是假?
據北京時間報道稱,雄縣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2004年時,雄縣只有雄縣中學一所普通高中學校。
雄縣中學的官方網站顯示,學校建校于1952年,至今已有近60年歷史。2006年,學校升級為河北省示范性高中。現有教學班59個,學生3000多人。
雄縣只有一所高中,按理說張英森應該就是這所學校的畢業生。但雄縣中學一位楊姓老師表示,學校沒有張英森這個人。2004年學校也沒有人考上清華,當年縣里考生成績最好的考上了浙江大學。
這位楊老師還表示,2004年以來,本校考上清華北大的不多,印象中清華有一個、北大一個,還有一個清華美院。這樣看來,網上流傳的故事中,“2004年獲雄縣高考狀元”真實性應該不大。
另外,中新經緯客戶端還發現,河北雄縣中學的簡介中提及的幾位杰出校友,并沒有包含張英森這個名字。
張英森是員工?中核集團反問尋人
雄縣中學的老師否認了這則消息的真實性,那么這位張英森“就職”的中核集團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中核集團6日下午在微信公眾號中發布題為“張英森,你在哪里……”的文章。中新經緯客戶端7日中午點擊該文,發現已被刪除。
但在7日下午兩點半左右再去查看該文,發現已恢復正常閱讀。
查看中核集團的官方微博,博文并未明確作答,而是發出緊急呼叫“尋找張英森,你在哪里……”。
中核集團要遷入雄安?官方未回應
張英森的故事也許是調侃,但中核集團是否真要遷出北京?
自4月1日成立雄安新區后,網絡就一直熱傳,國資委下屬在京總部企業將要搬到雄安新區,除了中國核工業集團,還有說法稱包括國網、大唐、華電等87家央企都要遷走。
不過,4月2日,據環球網向多家央企求證,中車集團、中航工業集團、中國化工集團、華潤集團等企業的相關人士均表示,目前他們個人沒有接到需要搬遷到雄安新區的任何消息,對于雄安成立新區的新聞也是剛剛得知。
中核集團的微博也未有談及,只在文尾附上了中核在冀產業:中核集團在河北省共有16家單位,涵蓋鈾礦勘查采冶、核燃料、核電、核技術應用、新能源、醫藥等多個業務領域,涉及項目12個。主要有河北核電、滄州核燃料產業園、秦皇島青龍鈾礦、張家口沽源鈾礦、滄州南大港光伏、邢臺臨城光伏、唐山遷西光伏、廊坊香河華北醫藥基地、石家莊醫藥中心、廊坊研發中心等項目。
相關新聞:
寧吉喆回應“央企搬至雄安新區”:謠言不可信
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消息一出,立刻引發全國關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央企搬遷至雄安新區的謠言不能信,部分企業表態將搬至雄安新區屬企業自主行為,未來還要做相關規劃。
8日,在由中國發展網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新常態經濟發展高層論壇暨2016“發展中國年度人物”盛典上,寧吉喆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專訪時指出,雄安新區服務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區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任務就是建設雄安新區。
對于央企要搬遷至雄安新區的傳言,寧吉喆回應稱,“謠言不能信,有的企業已經表態將搬至雄安新區,是企業的自主行為,未來相關規劃還要做。”
在談到雄安新區出現的房地產炒作情況時,寧吉喆強調,要堅決防止炒作房地產,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一些熱點城市都出臺了相關政策,雄安新區也是如此,保定已經出臺了防止房地產過熱的調控政策。
此外,寧吉喆表示,房地產調控政策并不是全國統一制定,各地情況不同,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有的城市還要去庫存,有的地方要防止過熱,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來源中新經緯客戶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