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兆新股份(002256)收購未果后,河南惠強新能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強新材”)欲獨立向資本市場發起沖擊。上交所官網顯示,惠強新材科創板IPO已獲得受理。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內,惠強新材對比亞迪的依賴持續升溫,對其實現的銷售收入占比逐期增長,今年一季度已超過50%。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公司2019-2020年第一大客戶陽光電源于2021年起消失在前五大客戶名單中。此外,報告期內,惠強新材出現了主營業務毛利率持續下滑的情況。
比亞迪銷售收入占比逐期提高
2019-2021年以及2022年一季度,惠強新材對比亞迪的依賴逐期提高,并于一季度對其實現的銷售收入占比超過五成。
招股書顯示,惠強新材主營業務為鋰電池隔膜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公司以干法工藝為基礎,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工藝探索,形成了三層共擠隔膜、單層隔膜和涂覆隔膜等多品種多規格的產品體系,應用于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和儲能領域。
據了解,報告期內,比亞迪一直位列惠強新材前五大客戶。招股書顯示,2019年,惠強新材對比亞迪實現的銷售收入為710.03萬元,占比僅為5.51%。2020年,惠強新材對比亞迪實現的銷售收入出現翻倍,為1650.06萬元,占比提高至10.6%,為當年的第二大客戶。2021年,比亞迪成為惠強新材第一大客戶,當年對比亞迪實現的銷售收入大幅提高,為6886.85萬元,占比進一步提高至31.56%。等到今年一季度,惠強新材逾五成營收依賴比亞迪,當期對其實現的銷售收入為3550.83萬元,占比為56.15%。
惠強新材對此表示,比亞迪是全球知名電動車、鋰電池生產商,公司為其提供鋰電池關鍵材料鋰電池隔膜。2020年3月,比亞迪推出高能量密度、續航能力和安全性能的刀片電池,使得其鋰電池裝機量由2020年的9.8GWh增加至2021年的26.3GWh。而刀片電池對隔膜產品性能要求較高,因此報告期內對公司三層共擠隔膜產品需求大幅提升。
惠強新材進一步表示,2021年9月28日,公司與比亞迪簽訂了《供應商供貨保障協議》,2022年、2023年的保供量分別為4億平方米和9億平方米,雙方合作關系穩定。
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表示,對單一大客戶營收依賴升溫并非IPO的實質性障礙,卻是一個審核風險。這種情況下,公司的可持續經營、持續盈利能力以及獨立性會受到大客戶的影響。
原第一大客戶消失
在對比亞迪銷售收入逐期提高的同時,惠強新材前五大客戶變動頻繁,其中2019-2020年的第一大客戶陽光電源2021年起消失在前五大客戶名單中。
具體來看,2019-2020年,陽光電源連續兩年為惠強新材第一大客戶。不過與2019年相比,惠強新材2020年對陽光電源實現的銷售收入已有所下降,由2019年的2029.12萬元下降至1868.27萬元,占比由15.75%降低至12.01%。而2021年和2022年一季度,陽光電源均未出現在公司前五大客戶名單之中。
此外,惠強新材前五大客戶變動的頻率也相對較高。與2019年相比,2020年公司新增鵬輝能源、中天鋰電為前五大客戶;2021年與2020年相比,僅有比亞迪、弘力電源兩家客戶停留在前五大客戶名單中。今年一季度,2021年新增的前五大客戶涌進科技又被鵬輝能源替換。
惠強新材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前五大客戶構成及銷售收入存在一定的變動,主要與公司戰略布局、產能分配和業務規模變動相關。
經營情況方面,報告期內,惠強新材歸屬凈利潤逐年提高。財務數據顯示,2019-2021年以及2022年一季度,惠強新材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1.29億元、1.56億元、2.18億元、6323.89萬元;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分別約為2922.22萬元、3431.55萬元、5114.28萬元、1534.37萬元。
此外,報告期內,惠強新材主營業務毛利率出現了逐期下滑的情況,分別為45.22%、42.84%、40.44%、33.83%。
針對公司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惠強新材方面發去采訪函,不過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對方回復。
曾被兆新股份收購未果
值得一提的是,惠強新材曾出現在資本市場的視野中,彼時的身份是A股上市公司兆新股份擬重組的標的,兆新股份曾欲收購其100%股權,不過最終告敗。
2017年6月,兆新股份上市后的首次重組看中了惠強新材,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惠強新材的100%股權,并與惠強新材的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王紅兵簽署了《合作意向書》。
不過,籌劃5個月,上述重組最終終止。兆新股份表示,自籌劃本次重組事項以來,公司與交易對手方就本次重組事宜進行了充分溝通,經反復商討,但由于交易雙方利益訴求不盡相同,公司與交易對手方就本次交易的部分核心條款未能達成一致。為切實維護公司全體股東及公司利益,交易雙方經協商一致,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未能實現曲線上市的惠強新材,開始了獨立IPO之路。早在2019年,惠強新材就開始啟動A股IPO輔導備案,不過于2020年終止上市輔導。在更換輔導機構后,惠強新材再次開始籌劃IPO。
在招股書中,惠強新材并未提到這次被收購失敗的經歷。投融資專家許小恒表示,不排除后續監管層在審核過程中,對本次重組失敗的原因等方面進行問詢。
本次科創板IPO,惠強新材擬募資不超過5.03億元,擬投向駐馬店高性能鋰電池隔膜生產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補充營運資金3個項目,擬投入募資額分別約為4.12億元、4052.64萬元、5000萬元。(記者董亮丁寧)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