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房地產行業迎來一波政策暖風。7月底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允許地方“一城一策”靈活運用信貸等政策,合理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多部門近日聯合出臺“保交樓、穩民生”一攬子措施,維護購房人合法權益。各地持續優化信貸支持力度,河北廊坊全面取消限購限售,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首套房房貸利率降至5%以下。
一系列政策措施釋放了進一步支持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的信號。業內人士指出,告別激進、尋求穩健發展是房地產行業內的共識,穩定房市是當下重任。不過,政策調節具有周期性,真正影響房地產復蘇的是需求端,高品質、多樣化、精細化是未來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重要方向。
“保交樓”給購房者吃“定心丸”
當下,部分房地產企業長期依賴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的發展模式,在疫情沖擊和市場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銷售回款不暢、新增融資受阻,資金鏈出現問題,導致部分已售商品住宅項目因資金周轉困難而停工或逾期交付。
近一個月來,從中央到地方提速發力,為緩釋房地產風險集合各方資源與真金白銀,改善市場預期。
住建部、財政部、人民銀行等有關部門出臺措施,完善政策工具箱,通過政策性銀行專項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難交付住宅項目建設交付。據悉,此次專項借款精準聚焦“保交樓、穩民生”,嚴格限定用于已售、逾期、難交付的住宅項目建設交付,實行封閉運行、專款專用。通過專項借款撬動、銀行貸款跟進,維護購房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大局。
房地產企業作為保交樓責任主體,積極處置資產、多方籌措資金,努力完成保交樓任務。地方政府切實承擔“保交樓、穩民生”的屬地責任,幫助企業做好保交樓工作。
住建部等多部門強調,“保交樓、穩民生”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法治化、市場化原則,壓實企業自救主體責任,落實地方政府屬地責任,切實維護購房人合法權益。
科創中國高丞鄉創服務團團長孫文華在接受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交樓”的根本目的是確保民生、穩定經濟。“穩”一直是主基調,房住不炒的主基調始終不變。我國經濟結構逐步調整,房地產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仍然重要。
一攬子紓困政策助行業“回暖”
除了“保交樓”相關政策舉措,更大規模、更有針對性的一攬子房地產紓困政策也陸續出臺。業界普遍認為,樓市復蘇有望進一步加快。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8月22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3.65%,較此前下調5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為4.3%,較此前下調15個基點。這意味著當前首套和二套房房貸利率下限已降至4.1%、4.9%。
地方也出臺紓困房企政策,解決行業難題。廣西南寧設立30億元平穩房地產基金,圍繞“保交樓、穩民生”開展工作;安徽淮北為當地房地產企業授予6億元項目貸款,首批3億元貸款已于7月31日成功投放;貴州貴陽確定29家房企為“白名單”,包括龍湖、碧桂園等多家民企。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經濟思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岳翔宇對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表示,今年受部分地區疫情反復等因素影響,很多地區銷售承壓,尤其是三、四線城市購房需求相對疲軟。告別激進、尋求穩健發展已經成為房地產行業共識。在“房住不炒”背景下,一系列政策措施將降低購房成本,促進合理住房需求釋放,穩定市場預期。
有關部門表示,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抓緊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工具箱,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持續整頓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營造守法誠信、風清氣正的市場環境,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中指研究院報告稱,樓市傳統“金九銀十”即將到來,當前一攬子政策措施釋放出積極信號,有助于市場預期好轉。隨著政策不斷優化,樓市活躍度較7-8月有望改善,預計熱點城市的市場或逐步企穩并恢復。
朝高品質、多樣化、精細化發展
“最嚴”限購政策執行后的第6年,環京樓市迎來變化。8月8日,河北省廊坊市明確,取消戶籍、社保(個稅)等不適應當前房地產市場形勢的限制性購房條件,同時全面取消北三縣和環雄安新區周邊縣(市)的住房限售年限要求。
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晟認為,我國仍處于城鎮化發展的快速階段。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如果不是過度投機,而是真實的需求外溢,這一類的住房需求應該得到保障。環京樓市限購措施的調整,就是為了這些真實居住需求的有效釋放。
北京住宅房地產業商會會長黎乃超在接受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下,二孩、三孩家庭已屢見不鮮。隨著社會發展,家庭小型化、居住獨立化已成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仍嚴格執行最初的限購政策,或不能滿足多孩家庭的居住需求,也局限了追求高品質生活家庭的改善需求。
我國房地產業發展到今天,行業創新和轉型面臨新的任務和挑戰。有專家表示,盡管一系列舉措給房地產市場回暖帶來積極信號,但房地產行業的主要問題仍是需求端,老百姓對住房的新需求是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黎乃超舉例稱,如今,居民不再滿足簡單的居住,對優質生活的向往與日俱增,尤其是在室內裝修設計家具配套等方面。因此,裝飾裝修、家具配套、智能安防等配套設施的改善是大勢所趨。
展望未來,房地產行業一方面尊重市場規律,滿足各類剛性居住需求;另一方面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工藝技術、效率效能。一個高品質、多樣化、精細化的住房時代正在到來。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