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國銀行發布《金融場景生態建設行業發展白皮書2.0》。(以下簡稱《白皮書2.0》)。中行行長劉金表示,2020年以來,該行將金融場景建設作為集團戰略持續推進,傾力打造跨境、教育、體育、銀發四大戰略級場景,不斷提高客戶觸達和流量經營能力。基于兩年多的場景建設探索實踐以及去年發布的《金融場景生態建設行業發展白皮書》,中行結合自身及同業經驗,形成了《白皮書2.0》。
據介紹,《白皮書2.0》共分六個章節,以近6萬字的篇幅,條分縷析金融場景生態建設的核心邏輯與全新機遇,全面闡述中行過去一年在金融場景生態建設的實踐心得,從打造極致C端場景生態、搭建產業融合的B端場景生態、贏得金融場景用戶認知、金融場景中臺運營和基于場景生態的組織變革五個維度,提出新思考和新方法。
變與不變
《白皮書2.0》提到,過去一年,金融機構在場景建設的賽道上進行差異化實踐,有的已經產生回報、反哺金融;有的仍在持續探索、初見成效;有的已經鎩羽而歸、鳴金收兵;還有的正在摩拳擦掌、準備上場。金融機構能否真正從同質化“內卷”中解脫,依托自身稟賦走出一條差異化道路?
在研究了各金融機構在金融場景建設上做出的不同的探索案例之后,《白皮書2.0》提出,金融場景建設的核心邏輯不變。金融機構建設金融場景不能脫離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民生的初心;選擇場景必須立足自身稟賦;要有平臺思維,實現金融與非金融的融合,金融歸金融,非金融歸非金融;流量思維有量更要有質,沒有價值轉化能力的流量不可持續;聚力共生、合作共贏,才能構建相互賦能的生態。
《白皮書2.0》認為,融入場景的目的是為了便利客戶的使用體驗,是為了降低非金融的交易成本。以客戶為中心打造一站式體驗的關鍵,是金融機構以開放平臺模式與合作伙伴共建生態,從優勢領域出發,將專業金融服務能力無縫融入非金融場景。
但是,《白皮書2.0》指出,金融場景建設的要求在變。數字經濟發展已進入快車道。2021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圍繞數字經濟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安排。監管機構也相繼出臺指導意見,明確以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為主線,構建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數字金融新格局,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這些政策的出臺為金融行業推進數字化發展理清了思路,也為金融機構建設場景帶來了全新發展機遇。
《白皮書2.0》提到了金融機構的發力方向:自身數字化轉型以及賦能產業。金融機構既要加快推動自身轉型,更好服務客戶,又要開放數字化資源和能力,為傳統產業賦能。
五項任務
《白皮書2.0》指出,金融場景建設是金融機構經營模式上的一場變革,是從同質化競爭走向差異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轉折。金融機構在金融場景的建設與經營中,至少肩負五項任務。
一是服務民生,打造C端生態的極致體驗。以服務民生為初心,金融機構要基于特定客群打造特色場景:一是基于自身稟賦選對客群,選擇適合自己的場景切入;二是將現有長板做長,不斷優化產品服務體驗,打造特色競爭優勢;三是構建“1+N”場景生態,既要整合資源自建平臺,又要將優勢產品與服務嵌入到外部流量口,實現全市場獲客。
二是賦能產業,實現B端生態的深度融合。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初心,賦能產業。金融機構應發揮其覆蓋不同產業對公客戶、海量對私客戶的優勢,基于特定產業選擇核心企業,公私聯動開展內部客戶資源整合,構建B2B2C的產業融合生態。
三是獲取流量,培育贏得用戶認知的軟實力。金融機構要順應轉變,深入剖析影響用戶認知的因素與路徑依賴,通過提升贏得用戶認知的軟實力,實現對場景的引流與獲客。
四是價值轉化,搭建敏捷運營中臺的硬實力。金融機構在中臺建設過程中,至少應納入用戶體系、內容運營、數據運營、營銷運營等核心要素,持續沉淀中臺能力,賦能產業數字化升級。
五是組織變革,構建協同高效的敏捷組織。未來,金融機構要圍繞場景建設優化內部組織架構,組建不同業務條線、業務與技術條線相融合的柔性組織,加強跨領域、跨部門、跨職能的橫向協作和扁平管理。(記者 馮娜娜)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