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最后一天低調上市后,滴滴接連被監管處罰。7月9日晚間,國家網信辦發布通報,因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繼“滴滴出行”全網下架后,滴滴旗下另外25款App全部下架。
7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就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征求意見,要求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申報網絡安全審查。
征求意見稿明確,網絡安全審查重點評估采購活動、數據處理活動以及國外上市可能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主要考慮包括國外上市后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核心數據、重要數據或大量個人信息被國外政府影響、控制、惡意利用的風險等因素。
滴滴豁開的口子可能越來越大。上市后僅10天,滴滴出行市值蒸發超200億美元。以此為節點,無論“準”中概股還是未來的“潛力股”,都在經歷一場真正的夢醒時分。
2014年,以阿里巴巴、京東等超大型中概股成功上市為代表,中概股赴美IPO迎來豐收年。五年后,阿里和京東二次上市齊聚香港。
如今,老面孔回歸潮涌,新玩家冒險搶跑,中概股再也回不到從前。
這是滴滴的故事,講得又不僅限于滴滴自己。以滴滴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以及各領域手握大量數據信息的平臺企業,將要審慎面對前所未有的外部復雜環境,以及內部從嚴監管。
應變,將成為中美之間新的主題。置于時代的大背景下,中美要隨時迎接彼此關系中產生的新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新問題新碰撞,難以回到過去,也難以揣測將來。
中國與美國,仍會堅持管控分歧,但更要適應在摩擦中前進。在中美經貿不脫鉤與安全體系建構方面尋求新的平衡,需要更加精細化的分類治理,還迫切需要專門領域的制度變革。
對赴美上市的中概股群體而言,需要解決包括特殊歷史產物VIE架構的上市后遺癥,也包括“數據跨境”背后的安全審查與風險防控,還涉及不同國家不同制度下,多方利益主體的超強博弈。
今非昔比。就不同領域的公司個體而言,大數據安全的底線防范、個人隱私保護的終極保護、跨境上市監管規則的重塑,都將在它們身上得到更加深刻而具體的實踐。
盡管上述問題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但可以確定的是,存量市場表現平平,增量市場上又失去想象空間,若解決不了數據安全、個人隱私等問題,滴滴只能眼看著自己的高估值不斷下墜,更可能迷失在自己踏入的資本賽道。
滴滴身后,仍不乏躍躍欲試的企業。與其說在等待時機,不如說在圍觀當下。回憶幸事,順利登陸海外,享受紅利,乘時代的風。掂量風險,遺憾退市,曲線回歸。警醒未來,數據何其重,隱私再無小事。
隨著平臺經濟爆炸式的大發展,曾經以規模為王的互聯網科技企業,都將面臨來自監管機構和各種訴訟的壓力。不僅在中國,也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
虎牙斗魚合并被按下暫停鍵前,美國37個州的總檢察長對谷歌提起訴訟,認為其在應用商店領域存在反競爭行為。
來自監管的重壓向來不分國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正在變成新常態,并很有可能自滴滴之后,進入前所未有的2.0。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