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時事 > 正文

    構筑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高地 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首輪三年收官

    三年前的四月天,江蘇大劇院里氣氛隆重,100對師徒走上紅毯,名師鄭重地接過大紅聘書,師徒共同在鮮花、掌聲中許下了一份對未來的承諾。“名師帶徒”計劃的實施,是江蘇建設文化強省、構筑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高地的重要工程,是建強文藝蘇軍、推進江蘇文化人才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如今,三年期滿,首輪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取得了階段成效。對于百位“畢業(yè)生”而言,不舍與難忘縈繞心間,感動與收獲相互交織。三年來師徒之間的授藝學藝故事,印證著這一段無與倫比的體驗,記錄著這一路銘刻于心的精彩。

    德為藝先,

    名師為學徒錨定航向

    “這將是你人生的新起點。”美術學徒鄭家閩還記得三年前拜師儀式結束后,李永清老師對他說的這短短十個字,那一刻,他深刻體會到“師”與“徒”之間的期望與擔當。

    “名師帶徒”計劃的初衷,鐫刻著江蘇文藝對未來的深情期許。這項工程由省委宣傳部牽頭,省文聯(lián)、省作協(xié)實施,旨在通過“師徒傳承”的方式,推進江蘇文藝青藍相繼、薪火相傳,推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青年文藝英才。

    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曲藝牡丹獎、中國書法蘭亭獎、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等全國重要文藝獎項獲得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紫金文化獎章獲得者……首輪計劃按照文學、戲劇曲藝、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民間工藝美術等五個類別選聘100位文藝名家組成豪華陣容,為學徒們的未來“保駕護航”。

    有了名師,徒弟怎么選?“名師帶徒”計劃按照不同藝術門類特點,秉持唯才是舉,突破年齡、身份、學歷、資歷、職稱等條件限制,有區(qū)別擬定學徒遴選條件,讓更多有志向、有能力的年輕人脫穎而出。

    良師“描點”,人生定航。三年來,名師將“傳正道”與“授真業(yè)”相結合,將言傳身教與因材施教相結合,以高尚的職業(yè)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樹好榜樣,以扎實的文藝功底、高超的藝術技藝授業(yè)解惑,讓學徒不僅傳承了名師的技藝和方法,更傳承了藝術的內(nèi)涵和精神,以及名師的學養(yǎng)、風范和品格。

    “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從來沒有什么捷徑可走。”青年畫家馬帥的導師是著名畫家周京新,學藝路上的一幕幕令他難忘。“有一次,看見老師在高鐵上拿起速寫本,將鮮活生動的乘客形象描摹了下來。他還會利用路途上的時間讀理論書籍,把思考和想法記錄在本子上。”老師的言傳身教,激勵著馬帥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抓緊時間專心創(chuàng)作。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戲曲學徒施夏明心中,恩師石小梅先生正是這樣一位“學高”“身正”的好老師。他記得拜師儀式上,石老師牽著他的手對他說:“從上場門到下場門只有短短幾步路,我希望你用畢生的精力去走好這幾步路。”

    “不能到了排練場里還拿著劇本排戲;排練必須穿高靴,每天必須吊嗓子;穿好戲服就絕對不能坐下,免得坐皺了衣服上臺難看……老師長久以來保持的這些慣,也無形中傳遞給我,成為了我的慣。”施夏明感激地說,這些年石老師也一直牽著他的手,把一個個傳統(tǒng)折子戲傳承給他,也將“規(guī)矩”二字烙印在他的心中。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年輕人曾經(jīng)搖擺不定的藝術方向,在老師們春風化雨的叮嚀、毫無保留的傾囊相授中,變得愈加清晰和堅定。

    連云港市淮海劇團青年演員薛夢雅入團工作已有9年,曾被觀眾批評身上的舞蹈范兒太重。入選“名師帶徒”計劃后,老師許亞玲指導她加強戲曲基本功和唱腔的練,時常通過微信語音視頻、線上教學,督促她在家也不可懈怠,堅持練功。幾年來,薛夢雅已斬獲多項省級以上榮譽,持續(xù)深耕戲曲藝術的信心也更堅定了。她說:“我給自己定了目標,未來就要向著標桿奔跑。”

    跟蹤培養(yǎng),

    讓好苗子順利“拔節(jié)生長”

    文藝人才有其特殊的培養(yǎng)規(guī)律,怎么讓“好苗子”順利“拔節(jié)生長”,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也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按需定制,因材施教。在一對一的口傳心授中,怎樣遵循文藝創(chuàng)作和人才成長規(guī)律,制定課程“菜單”?“名師帶徒”計劃因人而異制定培養(yǎng)方案,讓每一株“好苗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土壤和生長路徑。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蘇繡代表傳承人趙紅育,給徒弟沈荷芳制定的要求非常嚴格:這三年,要從花鳥跨越到山水、再到繡制出兩面都能觀賞的人物,每一年都要上一個臺階。戲曲大師胡錦芳,根據(jù)弟子徐思佳的特點為她制定了詳細的學計劃,為凸顯她的優(yōu)勢,精心挑選《雙珠記·投淵》《竇娥冤·斬娥》《鐵冠圖·刺虎》等傳統(tǒng)戲,幫她排演了新創(chuàng)昆劇現(xiàn)代戲《眷江城》,突出唱念優(yōu)勢及表演的爆發(fā)力。曲藝名家張巧玲為學徒戈娟量身打造了《小推車之歌》等一系列優(yōu)秀的琴書作品,有條有序地給予細致入微的指導。

    苦練內(nèi)功、提升本領,離不開思想引領。三年中,百對名師學徒通過參加專題研修班、讀書班以及“四力”教育實踐、黨史學教育和“四史”宣傳教育等,堅定理想信念,勇?lián)姑熑?,為時代放歌、為人民抒懷。

    跟蹤培養(yǎng)、貼心服務,更是為徒弟們提供了各項暖心的服務。組織全省文藝家讀書班、作家高級研修班、網(wǎng)絡文藝培訓班,分批舉行“一帶一路”“長江行”集體采風等活動,推薦參與中國作協(xié)重點扶持文學創(chuàng)作與評論工程、重大題材文學創(chuàng)作工程,舉行“以藝戰(zhàn)‘疫’”網(wǎng)絡作品展、江蘇十佳青年美術家書法家等活動……一場場活動,增強了“名師帶徒”的成效。

    更多青年人有了當“主角”的機會。每年舉辦的紫金文化藝術節(jié)增設“藝動青春”板塊,為學徒舉辦優(yōu)秀青年錫劇、揚劇、曲藝、音樂、舞蹈專場,組織音樂師徒同臺演出、美術師徒聯(lián)合展覽等,同時以江蘇文藝融合傳播矩陣,加大宣傳推介力度,集中宣傳展示青年文藝人才風采,讓更多“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人,找到自信、堅定方向。

    能不能“出師”,也要經(jīng)過嚴格嚴謹?shù)目己?。每年年底省委宣傳部、省文?lián)、省作協(xié)組織專家對學徒進行年度考核鑒定,分別組織匯報交流和展覽演出,并組織專家進行點評。

    “名師帶徒”計劃不僅帶出了高徒,也成就了名師,形成師徒之間相互砥礪、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良好態(tài)勢。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省作協(xié)主席畢飛宇說,“名師帶徒”主要不在于技法的傳授,而是對創(chuàng)作道路的點撥和激發(fā),對名師也是一種砥礪。

    師徒同心,青藍相繼。三年來,在重大主題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活動中,名師學徒從不缺位,比如圍繞抗擊疫情,文學、戲劇、音樂、曲藝等類別名師學徒同臺參加“逆行者之歌”慰問援鄂醫(yī)務工作者的文藝演出,美術書法名師攜手學徒積極參加“同心戰(zhàn)疫”“致敬江蘇援鄂白衣勇士”美術書法作品創(chuàng)作活動,充分彰顯了師徒同心的文化責任和社會擔當。

    學成亮劍,

    文藝“后浪”登上時代舞臺

    三年彈指一揮間,“名師帶徒”的學成果,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文藝碩果。

    “這三年,是我思想發(fā)生巨大改變的三年。我從一個想要寫好字的學生,走向了開始思考‘為何書寫、為誰書寫、書寫什么’的書法工作者。”書法學徒程嬌龍表示,在老師劉燦銘的示范引領和言傳身教下,自己開始從跟隨協(xié)會與單位寫春聯(lián),到積極加入各項“慰問勞模”“愛心捐贈”及公教活動,讓更多人愛上書法。“這其中的每一步,老師都在以自身行動傳遞著書法為人民的理念。”

    作品是立身之本。三年來,百名學徒在導師示范引導下,靜下心來、撲下身子、潛心鉆研,創(chuàng)作推出一批引人矚目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其中文學方面,出版文學著作70部,發(fā)表作品310余篇(組),藝術方面,編創(chuàng)展演戲劇160余部、曲藝60余部、音樂舞蹈38部,創(chuàng)作民間工藝作品70余件,美術書法類參加國家級展覽146人次,展現(xiàn)出江蘇青年文藝家勇于突破自我、不斷攀登高峰的精神風貌。

    三年來,多位學徒屢獲國家級重要獎項。其中,房偉、孫頻獲第三屆茅盾文學新人獎,單雯憑借恩師張繼青親授的昆劇《牡丹亭》一舉榮登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張軍參與編劇的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斬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孫瑤琦榮獲中國音樂金鐘獎,張斌榮獲中國書法蘭亭獎,韓非的作品《游園》被中國百家金陵畫展典藏。此外,還有28位學徒在省“五個一工程”獎、省文華獎、省文藝大獎、省紫金山文學獎評選中獲獎;5人榮獲國家級人才稱號,7人獲得紫金文化英才稱號,33人獲得紫金文化優(yōu)秀青年人才稱號,展現(xiàn)出江蘇青年文藝人才比學趕超、加快提升的強勁勢頭。

    舞臺是人才成長的地方。在00后“音樂追夢人”張果晗眼里,舞臺曾經(jīng)是那么遙不可及。而在“名師帶徒”項目和老師任潔的支持下,她終于有機會在江蘇大劇院舉辦個人古箏專場音樂會。“得知消息的那一晚,大劇院的開票通知我反復看了無數(shù)遍,是‘名師帶徒’圓了我的舞臺夢!”

    “對‘名師帶徒’計劃,如果要概括它的意義,那么我認為,關心、鼓勵、支持、幫扶這些溫馨暖人的詞語,便是其中最核心的價值。”文學學徒孟昱說,正是在老師章劍華的諄諄教誨下,自己鼓起勇氣邁出了非虛構文學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也是在老師的悉心指點下,他的首部長篇紀實文學《鐘山星火》得以順利出版。

    在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汪政看來,“名師帶徒”計劃于江蘇文學而言,是一個臺,同時也是一種新型的文學關系,它不僅提供了有益的文學資源,而且優(yōu)化了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提高了人才的成才效率,為江蘇文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了新的、充滿活力的機制。

    “走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需要我們老中青三代人,以‘國之大者’之胸懷,以‘大國工匠’之精神,腳踏實地書寫,全心全意投入。”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孫曉云說,“名師帶徒”計劃是文化藝術發(fā)展的百年大計,“我們老師是引路人,也愿意和年輕人、和學生一起成為筑夢人。”

    學徒代表、編劇張軍堅定地說:“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yōu)秀作品,亟需我們這代作者的努力。時代面前,我們義不容辭!”(記者 顧星欣)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yè)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fā)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內(nèi)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文化強省 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高地 文藝名師帶徒 江蘇省文聯(lián)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