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創意集市”最后一個鋼梁焊接完成,位于淮安市淮陰區高家堰鎮的“牛牛樂園”主題園區項目全面進入維護結構施工階段。這個總投資10億元的農文旅項目,將在5月實現部分場館試運營,為周邊村民提供更多就業和致富機會。淮陰區委書記王建軍表示,淮陰區將突出產業培育、鄉村建設、空間治理、農村改革一體推進,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迅速打開鄉村振興工作新局面。
國企聯村共建,“雙向奔赴”共促鄉村振興
3月28日,一場村集體與國企之間的“資源調配”會議在淮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會議室召開。“村子發展缺的是項目、資金、人才,有的是大片待開發的土地資源。今年和你們國有企業掛鉤結對,我們心里就有底了!”在場村書記們感嘆道。
“村集體經濟整體水平不高,村級黨組織帶富能力較弱”,直面發展困境,淮陰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延峰表示,今年淮陰區創新探索國有企業聯村黨建共建模式,全區8個國有企業率先結對20個村集體,將企業的資本、人才、信息、管理優勢與農村資源優勢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集聚各類發展要素,共同奏響鄉村振興的“大合唱”。
“我們公司結對的是南陳集鎮頭堡、雙莊以及高家堰鎮十堡3個村。我們為結對村產業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扶持、技術指導以及人才支撐,全力培育壯大一個特色產業,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淮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吉榮飛說。
劉老莊村紅色廣場東側,占地50畝的紅色農文旅項目正在火熱施工。“光是這塊地掛牌入市,就為我們村提供了近兩千萬元的發展資金。”劉老莊村黨總支書記朱林說。
缺少資金是制約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今年以來,淮陰區首次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掛牌上市,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集約利用。“激活原本閑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打開資金通道,輸送發展活力。”吉榮飛表示,公司已經在古清口街道、長江路街道等區域嘗試以同樣模式選擇地塊,實施農文旅和康養項目,為村集體提供發展原動力。
河道空間治理,“沉睡資產”變成“增收活水”
清明時節,趙公河兩岸,垂釣者迎著春風享受午后的閑暇時光。“過去河道周邊被附近村民侵占,違規搭建豬圈、養雞養鴨,環境臟亂差,也污染了河水。”淮陰區生態河道整治項目負責人蔣輝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實施河道公共空間治理,讓河岸灘涂變身濕地公園,實現了景觀、經濟、水利三重效益。
淮陰區擁有區級以上骨干河道31條、大中溝688條,縱橫綿延1952公里。該區明確全區河道空間整治“一盤棋”戰略:由鎮街負責河道管理范圍內雜樹、違章耕種、墳墓、養殖等清理工作,農業農村局負責土地流轉,水利部門負責疏浚和土地整治,區農業總公司負責開發利用和林木產業布局。2020年底以來,全區累計投入1.51億元,整理出土地近1萬畝,栽種各類苗木15萬株,林下套種各類經濟作物62萬株。
“全區林木產業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利潤,讓所有參與產業運營發展的各方受益。其中產業收益的20%給屬地鎮村,能有效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實現富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吉榮飛說,預計“十四五”期間,淮陰區將整理出10萬畝以上的零散地,綜合經濟效益預計可達10億元。
打造“百里畫廊”,生態優勢轉為發展動能
漫步淮陰區二河西堤,綠化和健身步道已經初具雛形,而去年11月這里還是一片荒草地。“預計6月底,這一14.4公里的‘百里畫廊’生態修復項目標段可以全部建成。”項目負責人孫明明表示,除了生態景觀的修復重塑,該標段沿線還布局了葫蘆灣、賢孝坊、古堰石工墻、古堰渡口等文化節點,用以再現運河古跡、留住文化根脈。
今年1月,淮安正式吹響大運河“百里畫廊”項目建設號角。作為運河淮安段最重要的部分,大運河淮陰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區和緩沖區面積超過1萬公頃,約占整個大運河世界遺產的14%。
如何將生態文化遺產轉化為鄉村振興資源?今年以來,淮陰區先后引進一批優質一二三產融合項目落子“百里畫廊”沿線,“華章大角牧風”三產融合項目、“牛牛樂園”生態文旅項目等超10億元大體量項目相繼開建。淮陰區區長陳張說,淮陰區將做好保護傳承利用文章,深挖文化內涵,將地方文化特色與“百里畫廊”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建成更多獨具個性、功能豐富的特色化、綜合型農文旅融合項目,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能。(張莎沙)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