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時事 > 正文

    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 深中通道助力跨海集群工程技術新跨越

    從深圳和中山向大海眺望,在伶仃洋海域,一座座橋梁高塔直入云端,一節節沉管隧道潛入深藍,深中通道的建設者們大干快上,世界級超級工程雛形已見,成為廣東推動交通強省建設的生動注腳。

    國內首次、世界首例、行業空白……從10余年前深中通道項目開始論證設計,到如今向建成通車發起沖刺,擺在世界級工程面前的,是世界級的難題與突破。

    世界最寬6.8公里長海底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如何建?世界最高海中主跨1666米特長懸索橋如何突破?國內首座水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怎樣實現?從一開始,深中通道建設就面臨許多技術困難。據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宋神友介紹,為實現“零的突破”,深中通道技術創新團隊從2015年開始,牽頭組織20余家科研機構“產學研用”結合,歷經4年科技攻關,開展了近千組模型試驗,研發了全新裝備,成功攻克了項目乃至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設成套技術和中國標準。

    “對技術的創新突破、向行業新的高峰發起挑戰,貫穿深中通道建設的全過程。”宋神友表示,核心技術必須走一條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這也是建設交通強省的必由之路。

    行船至伶仃洋上,已經建成封頂的1666米伶仃洋大橋主塔猶如定海神針般矗立海上,圖紙正在被建設者們變為現實。

    智能制造理念已融入深中通道建設的每一個環節。據保利長大深中通道S05合同段項目部常務副經理吳聰介紹,在伶仃洋大橋東主塔的施工現場,工程師甚至以“空中移動工廠”為理念,研制集混凝土智能澆筑與振搗、智能養護、部品調位、自動爬升及實時監控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智能筑塔機,在200多米的高空施工中實現智能制造,為工程建設提質增效。

    首次在重工業領域研制成功并實現大型鋼結構智能制造,首次在國際上成功研制混凝土智能澆筑裝備及系統,首次在世界上成功研制沉管管節智慧運輸安裝一體船,打造國內一流智慧預制梁場,建設基于“BIM+移動互聯網”的智慧工地……通過智能制造的全面鋪開,深中通道將實現我國跨海集群工程技術的新跨越。(記者袁佩如李赫)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交通強省 深中通道 跨海集群 工程技術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