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時事 > 正文

    健全居住配套功能 江蘇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

    2月25日,天氣和暖,家住南京市鼓樓區安懷村的吳阿姨出門散步,走了五六分鐘,便進入家門口的“公園綠地服務圈”。“家門口就能逛公園,幸福感一下子提升很多。”吳阿姨滿意地說。

    年來,我省一些城市提出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15分鐘醫保服務圈、15分鐘養老服務圈、10分鐘公園綠地服務圈等概念。這些圈建得如何?給老百姓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如何衡量其是否達標?

    15分鐘有哪些“圈”?

    2021年5月,商務部等12個部門發文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要求在步行15分鐘范圍內,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以多業態集聚形成社區商圈。同年7月,自然資源部組織制定的《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在全國推廣實施。《指南》中提到“15分鐘社區生活圈”以15分鐘步行范圍為空間尺度,配置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項功能和設施。生活圈一般范圍在3方公里,常住人口約5萬—10萬人。今年1月,住建部發布《關于印發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的通知》,明確完整居住社區規劃時,要求建立15分鐘生活圈,即15分鐘內步行可達各類生活服務設施,服務半徑為800米至1000米,與街區、街道的管理和服務范圍相銜接。

    放眼江蘇,15分鐘服務圈的探索在火熱開展。《江蘇省“十四五”城鎮住房發展規劃》提出,要推進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構建“15分鐘社區服務圈”“5分鐘便民生活圈”,健全商業、教育、養老服務、衛生健康、文化、體育、公共活動等居住配套功能。去年江蘇在全省建成32個“15分鐘醫保服務圈”。到2023年底,江蘇所有城區“15分鐘醫保服務圈”框架搭建到位,50%的鄉鎮(街道)、村(社區)基本建成。2月10日召開的全省民政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不斷提高養老服務供給水,開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

    為什么有如此多“15分鐘圈”?“15分鐘生活圈的概念很早以前就有了,幾年隨著城市更新的推進,做法更多、更具體。我們做規劃時,一般會統籌考慮城市中心、片區中心、社區中心等多個層級。和以前相比,現在更強調以人為本和社區治理現代化。”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城鄉院公司總規劃師劉志超認為,以社區中心為原點打造生活圈,體現了城市規劃設計思路的轉變。為了適應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針對不同服務對象,生活圈所具備的功能會更趨多樣化。在他看來,原則上應以步行或非機動車等慢行交通方式來組織15分鐘生活圈,圈應當規模適度,以社區中心為圓心,覆蓋3萬—5萬居住人口,服務半徑最好不超3公里。

    “15分鐘圈可以是‘專項圈’,也可以是‘綜合圈’。”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詳細規劃處處長蘇玲說,“綜合圈”里可包括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公共文化設施、體育設施、社會福利與保障設施(含養老)、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設施、商業服務設施、公共安全設施等“專項圈”。

    真的能服務不出“圈”?

    15分鐘內,能解決看病、養老、鍛煉、文化休閑等生活需求嗎?記者探訪了4個服務圈,體驗服務效果。

    從南京市江北新區泰山街道柳州社區出發,車行5分鐘左右,記者便到達泰山街道為民服務中心。這里是我省去年建成的32個15分鐘醫保服務圈示范點之一。2月23日9時許,記者在服務中心看到,一樓開設了多個辦事窗口,可辦理社保繳存、就業登記等服務,現場有10多名市民等待。二樓的醫保服務中心,去年7月開放,生育醫療費報銷、異地就醫辦理等32項醫保事項,不出街道都可辦理。中心分出很多小隔間,并設置“母嬰室”等特殊服務通道。“醫保中有很多報銷涉及隱私,我們專門設了兩個房間,進行一對一服務,房內布置溫馨,私密好。”泰山街道為民服務中心主任陳曉艷說。

    除了醫保服務中心主陣地,泰山街道還根據距離、居民聚集程度設立了大華分中心、天景分中心。同時,街道立足14個社區(村)、74個網格紅色驛站功能輻射,建立“1+2+N”的醫保服務新格局,將轄區42萬人口全部納入醫保服務范圍。據統計,泰山街道醫保服務中心及分中心醫保類業務日均接待量170人次,網辦件30余件。泰山街道為民服務中心旁,有24小時自助服務點,可辦醫保卡、打印社保繳費記錄、辦理交通違法自助罰款等多項事務,便民服務不打烊。

    23日下午3時,記者到南京建鄴區樂山路銀杏里文化藝術街區探訪。在一棟名為“云幾書房”的建筑里,坐了不少市民,屋內高高的書架上擺滿書籍。這里是南京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元文化需求而建設的小型城市客廳。負責人汪志軍說,依托金陵圖書館的文化資源優勢,這處客廳以書房為主題,放置了1000余冊書籍,還配備了圖書自助借還機。除了為市民提供休息、閱讀等公益服務外,書房還經常舉行免費雅集活動,期舉辦的制作植物標本、制作蠟燭等活動非常受歡迎。“以前,我總是拎著筆記本電腦到處找咖啡館‘打游擊’。家門口有了這么一間來去自如的‘客廳’后,我便將小型工作會談和個人辦公等事務搬到了這里。”家住五礦御江金城的自由職業者許蕓深有感觸地說。

    像這樣的小型城市客廳,南京已建成10處。南京市建委建設二處處長董文量告訴記者,“梧桐語”小型城市客廳是小而精、小而美的公共建筑和活動空間,主要優選城市窗口地區、人流活動聚集的開敞空間、公共交通可達較好的游園廣場進行布點,構建城市、片區、惠民三級空間布局網絡體系。

    乘南京地鐵3號線到小市站,步行500米左右,記者便到了南十里長溝口袋公園。2月24日8:30,公園有不少居民在晨練,長凳上坐滿了人。“南十里長溝東側綠地分一期和二期,兩期面積共約1萬方米。”鼓樓區建設局城市建設科科長羅曦說,相對新城區,建成年代較久的主城區,綠色空間較少,鼓樓區挖掘邊角地,“見縫插針”打造了這個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出家門,走幾分鐘就能到公園,這里建好開放后,我們當寶貝一樣,每天來轉轉。”正在鍛煉的劉大爺說。

    探訪最后一站,記者來到了南京期很“出圈”的南湖片區。緊鄰“南湖記憶”打卡點的文體社區居委會公示欄上,張貼著“15分鐘便民服務圈導覽圖”。導覽圖顯示,從居委會出發,步行或騎行5分鐘范圍內有幼兒園、商超、公園,10分鐘范圍內有醫院、公交總站等,15分鐘范圍有酒店、小學、中學等,一目了然。文體社區黨委書記蔡瑛瑛說,導覽圖能幫助居民更快了解周邊生活設施,尤其是新搬進來的市民,隨著服務設施的完善,導覽圖也會不斷更新。

    怎樣打造優質“圈”?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將“人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列入“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主要目標任務。助力藍圖“落地開花”,15分鐘服務圈怎樣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供給?

    “城市發展進入存量時代,要新增設施滿足老百姓新需求,面臨的突出問題是配套空間不足,以及生活圈的覆蓋度不夠。”劉志超直言,“圈”規劃建設時,需要先對社區開展“體檢”,判斷覆蓋率。“我們利用軟件建模,形成一套評估系統,可以根據可達判斷生活圈的范圍有多大,進而計算覆蓋率。未覆蓋到的地方,會采取措施有針對地補足。”

    向高品質生活升級,江蘇各地探索不止。挖掘“邊角料”建口袋公園,正成為解決老城區空間緊張、綠化景觀和配套設施不足問題的有效方式。南京市綠化園林局規劃建設處三級主任科員楊帆建議,為避免區域之間公園綠地資源失調,要先做好規劃,掌握情況后再在欠缺區域重點建設。尤其是口袋公園,面積小,難以面面俱到滿足居民所有需求,可“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側重一個特點,最大化滿足一項需求。去年,南京建成護城河小桃園段西岸游園五期、蔣王廟街口袋公園、紀念館東路口袋公園等18個口袋公園。

    滿足市民出門“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步行10分鐘可達的期望,無錫2020年出臺《無錫市“公園綠地十分鐘服務圈”規劃》。根據規劃,到2030年底,無錫市建成區內公園綠地對居住用地10分鐘覆蓋率將達到100%。“目前無錫有超600個公園綠地,‘公園綠地十分鐘服務圈’覆蓋率接95%。”無錫市市政和園林局城市綠化管理處四級主任科員趙羿杰說,早在2017年,無錫就對公園綠地做了系統調研,全盤摸底“綠色家底”,發現公園綠地總體呈南多北少、西多東少、中部不足,局部存在不均衡。趙羿杰直言,比如有的公園綠地雖然在居民家門口,但隔著一條快速路,步行難以到達,這樣就不應算作覆蓋了“公園綠地十分鐘服務圈”。公園綠地不能只是“數字”上覆蓋,應著重提升服務,真正讓好政策落地。

    為準確了解居民對距離的實際需求,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開展了問卷調查。蘇玲介紹,調查發現,培訓學校、郵局和銀行網點等需求相比過去在減少,而社區公園、室內體育館等的需求在增加。老年人對社區設施黏高,兒童對教育類設施需求度高,上班族則對設施種類需求多。居民對步行就能到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公園、商超菜場等的需求度超80%。

    她透露,南京正在做的《導則》,對“15分鐘生活圈”概念又做了細化,分為市級、片區級、社區級、基層社區和街坊級5個層級,每個層級滿足不同需求,希望逐步將配套設施細化到居民身邊。比如,一個片區要配套一個健身中心、文化館,服務半徑可超過步行15分鐘抵達范圍。對養老助餐點、物業綜合服務站、便利店等生活“剛需”,居民對距離敏感高,需劃在街坊級、3分鐘步行可達的“圈”內。

    記者采訪發現,市民對“圈”的期盼很熱切。建鄴區興元嘉園小區李女士說,前不久她的婆婆老年癡呆加重,常常在家發火、摔東西,家人只能一刻不離地看著她。“如果養老服務能送上門,或者家門口能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我們就可以放心把老人送去。”

    “衡量15分鐘服務圈是否達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綜合問題。預控空間、注入功能是最基本的一步。”劉志超說,在空間得到保障基礎上,服務水的提升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就需要更多與醫療衛生事業融合發展,提升服務的針對和整體水。他建議,在15分鐘生活圈的打造中,應進一步強化部門協同,讓老百姓在家門口能切實享受到高品質的服務。(記者 白雪 劉春 劉霞)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社區生活圈 養老服務 衛生健康 城市更新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