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時事 > 正文

    素人嘉賓屢屢翻車 戀愛綜藝別“戀愛腦”

    從明星到素人,再到如今的“母胎SOLO”,戀愛綜藝正試圖在已經接近飽和的市場里尋找新的細分賽道。

    10月26日,優(yōu)酷的一則“首檔聚焦‘母胎SOLO’的約會觀察類真人秀”招募令在一眾吐槽聲中登上了熱搜。節(jié)目的關鍵詞沒有激起多大的水花,反倒是對于純素人的質疑,做好背景調查的“警告”占據了不少的篇幅。

    四年前,《心動的信號》一炮走紅,作為國內素人觀察類戀愛綜藝的開山鼻祖,很快引來眾多模仿者。類似的綜藝如雨后春筍,明星+素人,素人+素人,花樣不斷。但四年來,節(jié)目后被曝各種隱私丑聞,也讓戀愛綜藝的素人嘉賓屢屢翻車。

    流量和資本扎堆談“戀愛”,并不難理解。綜藝市場說小不小,但也確實說大不大。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讓綜藝市場擺脫了早期單線條的純娛樂節(jié)目或是競猜節(jié)目,于是爭議與話題齊飛的脫口秀、真人秀、養(yǎng)成類爆發(fā),一個爆款就容易引來眾多效仿者。

    長久的凝聚力有限,爆款的綜N代尚且難逃受眾的審美疲勞,更何況同題競爭的節(jié)目多了,也不免流于同質化。

    綜藝生意也需要找新的流量。聚焦“母胎SOLO”人群是個辦法,“反戀愛”而行制作離婚綜藝也是個辦法。但無論是縱向的細分賽道,還是橫向反向的出其不意,“婚戀”似乎都是目前來看性價比最高的選擇,話題度又高,爭議性又強。

    情感類的節(jié)目有其自身的市場。時代的變遷,生活水平的提升,思維方式的轉變,讓戀愛、結婚、生子不再是特定時間里的特定選項。這里面有社會的因素,也有個人的選擇。離婚率背后的隱憂,都市青年恐婚情緒蔓延,讓單身情緒引起共鳴,也成為社會現象。

    于是戀愛綜藝就成了號稱2.4億單身青年的情感出口。有人說,戀愛綜藝就像升級版的偶像劇,既虛構了一場甜甜的戀愛,又隱藏著現實里的戲劇與沖突。

    回應訴求,或是解答疑惑,戀愛綜藝兼顧了真人秀的性質,衍生出強力的共情感:與其勞心費力談一場不知結局的戀愛,不如隔著屏幕感受別人的喜怒哀樂,這種替代性滿足也不失為一種經歷。

    更何況,在“嗑學”盛行的年代里,在戀愛綜藝里嗑CP的快樂,老早就已超過了現實的柴米油鹽。“我可以單身,但我嗑的CP必須成真。”調侃之下,市場的流量密碼就出來了。

    如何頂住競爭的壓力,將財富最大化的問題,讓戀愛綜藝忍不住鋌而走險。點擊量的誘惑之下,狗血的四角戀,有意無意“劇本殺”,刻意剪輯的沖突,讓觀察類節(jié)目逐漸跑偏。節(jié)目之下,素人嘉賓的翻車,渣男實錘的走向,甚至“節(jié)目情侶”的分分合合,分道揚鑣,都讓綜藝節(jié)目最后落得一地雞毛。

    誰也不指望戀愛類節(jié)目有多正經,卻也從不希望戀愛類綜藝到最后淪為以抓馬、低智、低俗為核心的純粹娛樂。

    吐槽大會里,李若彤勸楊笠,談戀愛可以,但千萬不要做戀愛腦。對戀愛綜藝來說也是一樣,做節(jié)目可以,但也別“戀愛腦”上頭,無限放大戀愛里的修羅場。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yè)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fā)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