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烈日炎炎,位于海口市演豐鎮的枷椗山現代綠色農業產業園,鳥語花香,果樹掩映。放眼望去,這個1400多畝的綠色生態園區里,有幾塊小小的“試驗田”。
今年59歲的園區負責人張貴生喜歡做試驗,這些年,他一直在執著探索和求解一道關于鄉村振興的方程式:如果“X+2Y=鄉村振興”,那么X和Y分別是什么?
X是綠色。枷椗山現代綠色農業產業園毗鄰東寨港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海口江東新區重點鄉村振興項目,輻射14個村莊。此前,周邊濱海村莊曾依賴養殖產業致富,但養殖技術落后影響了水體質量,也不利于紅樹林生態培育。
兩年前,張貴生帶頭把蝦塘魚塘全部清退積極實現轉產,園區獲評海口市美蘭區退塘轉產示范園。
不僅如此,他還自主研發“組合封閉式生態滲灌循環系統”,利用滲透壓力原理,實現水肥一體化粗放型輸送,提高土壤地力。
只見一塊300平方米的“試驗田”里,兩邊分別用磚頭砌成土壤池和水位調節池,其中土壤池中堆放配方土壤后用于種植作物,調節池中的水肥通過設置固定的水位,經滲流管輸送到土壤池中,營養在土壤里滲吸擴散,進入作物根層。
“我們在滲流管的端部設置了滲流孔,滲流管中的水可滲入土壤池。采用滲灌的方式無須人工參與進行灌溉,并且滲水強度與土壤相適應,可以防止造成水資源浪費。”張貴生說,該系統目前已經申請專利,并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
Y是產業,通過三產融合、產業振興,能夠以2倍速的擴大效應助力鄉村振興。
為了有效破解傳統養殖的痛點,枷椗山現代綠色農業產業園項目以100畝高位蝦塘作為試驗示范點,通過種植耐鹽堿高附加值的矮化椰子樹等作物,埂下水溝采用養殖自然生長魚蝦的立體種養方式,提高了地和塘的綜合使用率,再加上垂釣、養鴨拾蛋等文旅活動,經濟效益可觀。
行走在園區,一群鴨子三五成群地在鄉間小道上“散步”,池塘里的羅非魚來回游動,一旁的諾麗果、矮種椰子樹實現間種,增添了一道綠色風景。
“在成功種植100畝試驗田的基礎上,我們以咸淡水產業為重點,探索建立海水鴨稻魚共生循環系統。”張貴生介紹,咸淡水是指淡水與海水混合的水。咸淡水產業包括水產,如咸淡水羅非魚、咸淡水生蠔、咸淡水蝦、咸淡水鴨、咸淡水鵝等,還有鹽堿地里生長的植物,如稻谷、椰子、蔬菜、諾麗果、火龍果等。
張貴生認為,海水鴨稻魚共生系統是在傳統稻田養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復合生態農業模式,目前,該系統已經試驗成功,下一步將著重解決海水稻種子來源和提高產量兩個問題,邁向規模化、產業化生產。
“咸淡水產業是演豐鎮具有特色、有生命力的產業。”張貴生說,在高位蝦塘退塘轉產的基礎上,接下來,園區將科學有序建設集農業研發、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冷鏈、旅游為一體的生態農業體系,全力打造海口市首個咸淡水產業基地,并將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記者 傅人意)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