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時事 > 正文

    北京新一輪回天計劃出爐 117個項目全部實現開工

    2018年7月,作為北京首個聚焦鎮街、社區層面的行動計劃,回天三年行動計劃橫空出世。三年來,回天地區的道路通暢了,學校醫院增多了,居民的生活更好了。截至目前,行動計劃提出的117個項目全部實現開工,更有64個項目已完成建設,這是回天地區居民可以看到,更可以感受到的生活改善。

    社區治理立足于長期發展,還需要久久為功。7月21日,新一輪《深入推進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提升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發布,計劃不僅在時間周期上從三年升級為五年,在內容上還涵蓋了學位教育、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多方面內容,回天地區在未來也將迸發更多活力。

    北京商報

    補齊教育短板

    面積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余萬的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曾是亞洲最大的居住社區,因為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這里一度被稱為全國知名的“睡城”。但隨著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回天煥然一新。下一步,就是新一輪回天計劃的開啟。

    《行動計劃》在持續推進上一輪行動計劃結轉項目的基礎上,重點實施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綠化文體、交通、市政設施、社會管理等6個項目包,共102個項目。到2025年,初步建成與首都城市發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在出行方面,為了進一步完善“回天有路”,未來五年,這里的交通基礎設施通達情況將進一步改善。7月21日,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李素芳在發布會上表示,在大的骨架布局上,將完成“一縱一橫”和“五通五暢”的主干路網,建設道路里程在70公里以上,路網密度則將由每平方公里6.6公里提高到7公里,超過中心城區平均水平,同時還要推動城市主干路與京藏高速、13號線等“上跨下穿”關鍵斷點打通。

    在軌道交通建設方面,隨著13號線擴能提升和17號線工程建設,兩條地鐵線路將增加新龍澤站、回龍觀東大街站、天通苑站、天通苑東站等9個站點。建成之后,回天地區站點的750米半徑覆蓋率將由28%提升到41%。與此同時,回天地區還建成自行車專用路東拓等項目,實現與北苑、望京地區的慢行系統聯通,并新增停車位1.8萬個。

    而為深化“回天有教”,李素芳表示,將繼續挖掘和利用教育設施用地,持續擴大基礎教育供給,進一步優化結構布局。在中小學與西城、海淀等區的市屬優質學校建立“手拉手”合作基礎上,持續深化結對共建。同時,將推動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昌平學校二期等15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建設;啟動清華附小天通苑校區二期、奧北幼兒園等8所規劃中小學和幼兒園建設。建成后將新增幼兒園和中小學學位2萬個以上。

    此外,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也觸手可及。在剛運行近一個月時間的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北京商報記者見到了這里的醫務部主任李笠,她介紹說:“6月26日,院區開始試運行,結合我院實際情況,采取了病房、門診分批開放,逐步收治的原則。截至7月19日,新龍澤院區共計開放460張床位,完成手術303例,日均門診量則超過1000人次。”

    雖然積水潭醫院的回龍觀院區在2013年已經落地服務回天地區,但伴隨地區發展,居民的需求與日俱增。李笠表示:“新龍澤院區的開放,既滿足了西城區舊城保護定向安置房居民的就醫需求,同時也彌補了我院目前回龍觀院區因規模有限投入不足的缺口,更有效完成了新街口院區的疏解工作。”

    除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投用外,回天地區未來將完成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二期擴建和清華長庚醫院的二期建設,此外,還將啟動和諧家園等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而在建成后,回天地區新增醫療床位將達到1800張以上,實現回天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

    據了解,兩輪行動計劃結束后,回天地區學位將增加近3萬個,地區停車位將增加2.4萬個。到2025年,回天地區教育、醫療、文化、路網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方面,能夠基本補齊短板。

    大數據助力社區治理

    來到位于天通苑的文化藝術中心,北京商報記者發現,這里是包括實體書店、圖書閱覽、藝術交流、展覽展示、專業培訓、劇院演藝的多功能空間。

    文化藝術中心的山水畫老師陳寶平同時也是天通苑北一社區的居民,她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我們的書畫活動每周二、周五舉辦。之前是在北一社區活動中心的小會議室里,人員和場地都受限。現在有了新的空間,參與活動的社區居民達到了60多人,也從北一社區擴展到了整個天通苑。”

    社會治理離不開社會組織發揮的重要作用,而天通苑的社區文化中心不僅是社區活動的承載地,也是社會組織的孵化中心。作為該中心的負責人,北京市昌平區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張多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這里通過各種社會組織,也實現了基層群眾的自治,因為我們孵化的社會組織既包括文體類的,也包含志愿類的。對于物業管理和垃圾分類等問題,社會組織可以發揮好宣傳和督導的多種作用。”

    數據顯示,三年來,回天居民參與社會治理意愿從40.6%提升到87.3%,回天居民的家園意識不斷增強。從“一旁看”到“一起干”,三年回天行動計劃直接催生了“回天有我”,而“回天有我”又賦予了回天行動計劃以更深刻的內涵。

    對此,北京市昌平區副區長馮志明在發布會上介紹說,將以秩序整治行動為切入點,健全完善商戶聯盟、掛圖作戰等15項長效機制,創建一批樣板街道和社區村,實現智慧平安小區全覆蓋,從治標轉向治本、從集中整治轉向長效治理。

    同時,社區治理也融入了不少科技因素。馮志明透露說,下一步還將推廣“城市大腦”建設試點,圍繞基層治理難題常態化實施回天有數、開展城市體檢,貫通政府側、社會側、居民側民生數據,按照小、靈、便要求開發推廣應用場景,利用大數據助力回天治理。

    據悉,為了讓社區生活更美好,回天地區未來還將推進街道養老照料中心和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建設。同時,還將深化提升39個“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和“社區之家”,更好地滿足居民日常服務需求。

    在針對精細治理的拆分大型社區方面,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趙濟貴還介紹說,回天地區5000戶以上的社區有8個,已經全部完成拆分。將視情況對24個3000戶以上的社區進行拆分,讓社區有精力服務好小區居民。

    職住平衡 產業升級

    過去的回天缺少的不只有配套政策,還有產業。但實際上,作為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的重要節點,回天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三大科學城的重要樞紐。

    “跳出回天看回天”,這也意味著回天地區的發展將不僅聚焦在區域內部,還要側重回天地區與周邊地區的互動。李素芳在發布會上表示:“本輪計劃強化區域整體服務功能組織,唱好與未來科學城、中關村科學城‘三城記’,以產業發展聚集人才,立足更大空間尺度推動職住平衡、產城融合。”

    據悉,新一輪行動計劃主打“區域牌”。計劃全文中“區域”一詞出現24次,既代表回龍觀與天通苑整個區域一體謀劃,也代表回天與周邊區域的協同發展。而在行動計劃首次提出的“一軸一帶兩廊”區域發展格局中,科技創新和產業服務也成為重點之一。

    產業發展,是為了激發回天地區的內生動力,從而讓更多人能創業回天、扎根回天。李素芳介紹說:“未來五年將完成云智中心、天通科技園等眾創空間建設,并就地建設一批雙創社區和雙創孵化器。同時,還會加快推進生命科學園三期、小米智慧科技產業園等項目,引導人才在未來科學城及周邊重點功能區就近就業。”

    回天地區的龍域商圈覆蓋有融澤嘉園、回龍觀新村等8個小區,居住人口則達到8.3萬人。7月21日上午,北京商報記者來到龍域中心西區,發現這里的連鎖品牌、網紅品牌和老字號品牌鱗次櫛比,還是24小時的不夜街區。

    昌發展龍域中心項目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除了14萬平方米的商業街,這里還有寫字樓和聯合辦公空間,承載著本地的產業需求和西二旗地區的外溢需求,入駐企業以硬科技和智能制造為主,包括機器人和工業互聯網安全等細分業務。據了解,辦公區的公司有200家之多,辦公人員則達到4000人,其中75%住在附近,基本實現了職住平衡。(記者 陶鳳 阮航達)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