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大家親切地稱之為祖國的“大糧倉”。那么,現實生活中的“國家糧倉”長啥樣?6月19日,中儲糧舉行媒體開放日,向外界展示“國家糧倉”的風采。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確保糧倉安全、糧食安全,如今的國家糧倉被科技賦能,每一個大糧倉其實都是一個空調房,糧食享受著恒溫恒濕的待遇。
成立于2000年的中儲糧,是中管企業中唯一一家公益類企業,在全國布局直屬庫和分庫多達980多個。那么,這些“國家糧倉”長什么樣?如何保障糧倉和糧食的安全?在19日舉行的媒體開放日上,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來到了位于新鄭的中儲糧新港直屬庫。
活動現場,新港直屬庫工作人員向公眾介紹了中央儲備糧的收購、倉儲、調運、加工、科研全流程,全方位展示了購、存、調、銷各個環節,包括在收糧環節,如何利用一卡通系統、“惠三農”售糧App幫助“收好糧”;在儲糧環節,如何運用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糧倉智能通風技術、智能氣調儲糧技術打造智能化糧庫,幫助“儲好糧”;在銷糧環節,如何具體執行中央儲備糧輪換制度、“去庫存”任務等。
小時候,家里的糧食囤都是圓形的,其實,國家糧倉也是圓形的,專業術語稱之為淺圓倉。除了淺圓倉,新港直屬庫還有高大的平房倉。
“為了確保糧倉、糧食安全,中儲糧打造了智能化糧庫集成控制平臺。”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集成控制平臺功能涵蓋糧情測控、智能通風、安防預警、三維可視化等子系統。
“糧情測控系統,可幫助糧庫保管員實時掌握儲糧溫濕度情況,迅速定位異常糧溫分布點位;智能通風系統,可以更加科學地自動捕捉最佳通風時機,節約能源、降低損耗,實現綠色儲量。另外,通過對安防系統進行AI升級,智能攝像頭可以自動精準抓取庫區中的違規行為并預警,降低生產事故風險。”工作人員說,該平臺實現了庫區生產作業的可視、可感、可聯、可控、可防,為中儲糧精細化倉儲管理提供了技術保障。
而在新港直屬庫,他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了AI庫區監管平臺,實現糧面異動、糧情異常、違規作業等風險的全天候智能化監管。通過對糧情、視頻監控等數據進行AI分析處理,及時發現風險問題并告警處理,保障糧食數量質量安全。
“當熏蒸作業區域出現人員穿越警戒線時,自動對入侵事件進行進行記錄和告警。對進入庫區沒有佩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員,進行自動檢測和發出告警。通過深度學習技術分析糧面邊緣的變化、糧面內部的凹陷情況,判斷糧面是否發生變化并結合業務場景告警。”
大家都知道,糧食堆積在一起,溫度會升高;而溫度升高后,糧食就容易變質。記者發現,新港直屬庫的小麥,堆積高度達6米,這么多麥子,如何確保它們的安全?
這時候,空調控溫技術就派上了用場。
原來,糧倉安裝了空調控溫系統。在氣溫上升季節,通過空調器制冷向糧面空間通入冷空氣,從而降低倉溫和延緩上層糧溫的上升速度。
“空調控溫倉采用新型耐熏蒸、防粉塵糧倉專用型空調,具有較好的保水功能,目前應用該技術的倉房有9、10、11、25號倉。通過空調控溫,可減弱倉溫對上層糧溫的影響,有效降低糧食呼吸作用及儲糧害蟲的生命活動,有利于保持糧食原有品質,延緩品質變化,減少和避免化學藥劑的使用,達到綠色儲糧。”工作人員說,高溫季節使用空調控溫技術,可將糧食均溫控制在20℃以下,與沒有使用該技術的糧倉相比,表層糧溫可降低5℃以下,實現控溫目標,有效減少通風降溫次數。
空調控溫,只是中儲糧綠色科技儲糧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中央儲備糧綠色科技儲糧覆蓋率已達98%,“四合一”儲糧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內環流控溫”“氮氣氣調”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深度改造傳統糧庫,實現所有直屬庫智能化管理全覆蓋,實現對直屬企業管理全過程實時在線監控,織就國內糧食倉儲行業最大的物聯網。(記者梁新慧)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