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數據 > 正文

    未來3年國內醫療設備需求加速釋放,進口替代、海外高增等三類龍頭將受益

    紅周刊 本刊特約 | 朱國慶 崔潔銘


    (資料圖)

    全球老齡化及中國老齡化的趨勢為醫療設備提供了需求增長的長期動能,而國內器械國產化率普遍偏低,中高端設備滲透率不足,市場總量和結構都有提升空間。醫療設備的政策環境相比于制藥更加友好,行業優質公司護城河深,疊加供應鏈和中國制造的本土優勢,在未來3年國內醫療設備需求的加速釋放期,那些優質龍頭以及在海外布局、細分領域有確定性競爭優勢和成長性的公司,有望取得業績的顯著改善。

    全球千億級美元市場規模

    大空間是孕育大龍頭的第一沃土

    全球醫用器械市場規模達到千億級,醫學設備大類占據設備市場的大部分。2019年全球醫療設備市場達到2245億美元,國內市場超過2000億元,全球千億美元醫療設備市場為企業端提供足夠高的發展天花板。國產化率低+高技術壁壘設備是當前國產醫療設備重點發力領域,2020年醫學設備大類(如影像設備+放療設備+內窺鏡+手術機器人+基因測序+生命安全類)市場規模達千億美元級別,2030年市場空間高達2000億美元左右,站在嚴峻的全球老齡化及中國老齡化背景下,疾病高發,醫療需求釋放,設備配置先行,需求爆發+國產替代加速,這是國產醫療設備的黃金時代。

    中國醫用器械市場高速增長,醫療設備出廠口徑市場規模超千億。中國醫療設備市場增速遠超全球,2019年中國醫療設備市場規模達到2336億元,2015-2019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預計未來幾年仍將保持14%左右的年均增速,2024年將達到4458億元。按照產品類別看,影像設備是中國設備最大市場,市場規模約435億元;其他細分賽道包括手術相關設備(監護、麻醉、呼吸等)223億元,其中內窺鏡83億元、臨床診療設備(放療、血透、血糖等)363億元。合計出廠口徑市場規模1021億元,與終端相比出廠平均扣率50.9%。

    醫療設備行業公司可擁有產品、平臺、產業鏈三重護城河,享受估值溢價。產品方面,設備研發涉及生物醫學工程、機械、算法、電子信息、材料科學、醫學影像技術等眾多學科領域,研發門檻高,研發周期長,優質的產品需要硬件、軟件、終端銷售渠道多維度共振和優化,資金、技術、時間缺一不可;平臺方面,品牌、渠道、產品線三位一體,平臺型器械公司具備極強的協同效應,器械相比藥品具有更強的品牌效應,強大的品牌力有利于公司維持份額,并持續占領中高端市場,促進新產品的迅速放量;產業鏈方面,醫療器械產品多壁壘疊加,從研發、生產、供應鏈到商業化能力各個環節相互咬合,單技術或專利的沖擊影響有限,產業格局變化需要數十年的周期,估值較藥企有所溢價。

    醫療新基建如火如荼

    醫療設備市場規模持續擴容

    我國醫療資源總量仍然不足。相較發達國家,中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顯著低于發達國家,中國人均ICU床位數顯著低于發達國家,各細分代表性領域均可以看到我國當下醫療器械配置情況的客觀差距。根據Eshare統計數據,我國醫療設備市場規模增長在疫情之后有明顯的提速趨勢,2021年,我國醫療設備整體市場規模約為3491億元,相比2019年復合增速超過20%,相較疫情之前年份15%左右的增速有顯著提升,中長期持續對醫療基礎設施及醫療器械進行建設和配置存在必要性。

    醫療資源分布長期不均衡,基層服務及配套設施亟待提升。分級診療推進效果不及預期,2015年以來,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人次占比逐年下降,基層醫院增長速度慢于高等級醫院,基層醫療機構診療人次增速顯著低于醫療機構平均值,主要系基層醫療資源質量不及高級別醫院,基層服務及配套設施亟待提升。

    優質醫療資源不足,中高端設備滲透率不足,基層配置結構提升空間較大。當前醫療機構百萬元以上設備數量占比仍較低,2020年醫院/基層醫療機構百萬元以上設備僅占總臺數的3.15%/1.0%。同時,基層醫療機構百萬元以上設備增速顯著高于高等級醫院,基層設備質量及結構優化提速。

    政策相對友好

    國產替代趨勢顯著

    我國較多醫療設備國產化率仍然偏低,國產替代空間巨大,國產品牌增速超行業平均。國內器械國產化率普遍偏低,根據2020年統計數據,除監護、呼吸、燈床塔等部分生命安全設備以及DR、超聲等中低端影像設備外,大部分醫療設備細分賽道國產化率不足30%,考慮到巨大的進口替代空間,高端影像MR、DSA、PET-CT及內鏡等優質細分賽道國產行業近年內增速預計超20%。

    國產醫療設備政策趨勢走向明確,進口替代兌現可期。最近十年,醫療設備政策導向國產化、高端化、品牌化、產業鏈生態化、全球化,政策明確提出國產化率實質要求,國產替代基礎上持續支持高端創新,“卡脖子”的核心技術的國產攻克勢在必行,國產替代+財政端支持政策持續推動國產廠商發展,2022年9月出臺貼息貸款支持醫療設備采購,設備進入更新改造窗口期。

    醫療設備相對集采免疫,政策風險較低。醫療設備商業價值鏈條決定了集采可能性及降價空間相對較低,屬于醫藥中政策友好堡壘板塊。相比醫用耗材,大型設備的利潤鏈分配更集中于研發制造環節,流通環節空間大大低于耗材,需要擠壓的灰色空間小,與耗材集采的降價邏輯和訴求不完全一致,各省份集中招標的價格普遍溫和,根據安徽省醫保局,2020年度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采購節資率33.3%,相比醫療耗材集采,降價幅度相對較小。

    國產企業競爭力持續提升

    三類企業投資價值凸顯

    國產設備在高端領域持續打破外資壟斷,龍頭引領加速出海。國產在2m PET/CT(聯影推出全球首臺)、體外膜肺氧合機(2021年11月國產首款ECMO進入臨床)、7T人體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統(國產已推出5T)、質子重離子一體治療系統(2021年11月首臺國產啟動臨床)等高端醫療設備正逐步達到甚至引領國際先進水平,同時隨著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及醫療芯片的突破,將進一步推動國產高端設備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和創新升級,高端國產設備質量逐步比肩外資,如CT/MR/高端彩超/軟鏡,國產設備龍頭企業在歐美、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加速高端客戶群突破,高端超聲、PET/CT、基因測序設備等高端品類持續搶占海外高端市場,帶動國產設備走向國際市場新高度。

    國產設備性能逐步比肩進口。影像設備性能達到全球一梯隊,以CT為例,對比市面上各家頂級的CT,可以看到在頂級的技術應用方面,如機架孔徑、集成化探測器、排數、層厚、采樣率、高壓功率、球管熱容量、液態金屬軸承、陽極直接冷卻及圖像分辨率方面,國產CT實現了從關鍵部件到頂層圖像算法的多維度的創新超越。國產內窺鏡通過繞開外資技術專利、自主研發等,產品整機與外資差距逐漸縮小。

    國產性價比優勢顯著。以內窺鏡中4K硬鏡為例,相對進口品牌,國產廠商整機系統價格定位較低,鏡體以及攝像系統的價格都分別顯著低于進口廠商。軟鏡方面,對比以奧林巴斯為代表的日系產品,相同功能的國產開立HD550及澳華AQ-200的價格大約是8-9折,能以性價比優勢獲得更多市場份額。此外,依托工程師紅利+產業鏈上游完善,中國制造優勢凸顯,獲得成本全球競爭優勢。以醫學影像設備為例,隨著國內廠商規模提高,加速推進核心部件自研,國產龍頭依靠全產業鏈的核心部件自研+部分自產有效管控成本,在規模優勢、產品高端結構不及國際巨頭的階段,其毛利率就已經表現出邊際顯著提升,快速追趕同行向上,甚至超越部分國際龍頭。

    綜上,有三類企業具備較好的投資價值,看好醫療新基建疊加國產替代大周期下最為受益的龍頭企業。當前基層醫院、公立醫院建設如火如荼,政策及千億資金層面推動新基建實質落地,2020年后醫療設施開工建設進程加速,大多數預計完工的時間在2022-2025年之間,預計未來3年國內醫療設備等需求將加速釋放,市場空間持續擴容。此外,我國較多醫療設備國產化率仍然偏低,國產替代空間巨大,醫療新基建疊加國產替代大周期下最為受益的龍頭企業預計將實現持續增長,充分獲利。

    看好具備出口能力、有望快速提高海外業績的企業。國內企業隨著全球競爭力提升以及性價比優勢,高技術壁壘的醫療設備出口趨勢加速,打開國產品牌海外客戶群體及口碑。此外,國內經驗可以復刻至發展中潛力國家,印度、南非、巴西等發展中國家衛生支出與中國更為類似,衛生支出占GDP比例相對發達國家處于較低水平,同時人均衛生支出處于較快增長階段,發展中國家渠道基礎與中國結構類似,未來國內公司有望在發展中國家復制中國的營銷經驗,疊加高性價比與中高端產品力提升,海外市場有望打開成長空間。

    看好細分賽道高確定性成長企業。醫療設備行業涉及較多細分賽道,如影像設備、軟/硬內窺鏡、手術機器人等,受益于醫療設備行業的高壁壘屬性及研發導向,部分細分賽道中存在高確定性的成長企業,創新驅動下,相關公司產品預計能夠快速放量從而帶來確定性的業績提升,保持公司營收的快速增長。

    (作者朱國慶為鵬揚基金股票首席投資官,崔潔銘為鵬揚基金股票投資部總經理助理。本文已刊發于7月1日《紅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觀點,不代表《紅周刊》立場。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