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數據 > 正文

    景順投資高級基金經理劉徽:下半年可關注光伏風電等工業板塊,中特估能否持續取決于國企改革進程 當前時訊

    紅周刊 編輯部 | 吳海珊


    (資料圖)

    綜合多個因素來看,A股已經具備了上漲的大部分條件。如果新基金發行出現明顯回暖,那么距離市場回暖就不遠了。

    從分散資產的角度出發,在目前節點上,我認為中國資產對外資的吸引力可能會再次上升。

    消費、AI和中特估輪番演繹了2023年A股的上漲行情。在板塊輪動中,踩中的人收益頗多,沒押對的人則悔之晚矣。

    下半年,板塊輪動中,誰又會崛起?最近景順投資高級基金經理劉徽與《紅周刊》就中特估、AI等主題以及A股的投資機會進行了交流。他表示,光伏、風電等工業板塊下半年會存在一定的機會,尤其是成長型工業板塊。他認為,一季度A股經歷了一段特殊的時期,在缺乏增量資金的市場中,投資者為了買入上漲板塊,不得不降低其他板塊倉位,工業板塊就是其中之一。但從基本面角度來看,工業板塊一季度也出現了復蘇跡象。

    在消費領域,劉徽更看好高端消費,醫藥領域則更看好大型制藥企業(Big Pharma)。

    此外,他表示,存在巨大α機會的中國資產對海外機構持續存在吸引力,而美國衰退風險也給外資進一步流入中國提供了機會。

    A股已具備上漲條件

    “東風”是新增資金

    《紅周刊》:統計年初到5月18日收盤的15只全球重要指數表現,上證指數累計上漲6.7%,位居漲幅榜第8。市場對于下半年經濟增長持樂觀預期,您對于年內A股的市場表現,如何看?

    劉徽:二季度的經濟增長有低基數的影響,一些經濟學家的預測已經達到7%以上。很多外資機構對中國經濟今年的GDP增長預期也已經調高了,部分甚至調高至6%以上。

    但我并不認為,現在A股市場的表現已經反映了這一點。

    雖然,后續還需要觀察中國經濟真正的增長情況。但綜合多個因素方面來看,A股已經具備了上漲的大部分條件:第一,政策面的轉變,使得企業家信心得到很大恢復;第二,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超預期;第三,企業基本面方面,企業盈利在疫情結束后會有較大改善;最后,能不能有一波好行情出來,最關鍵的是資金面有沒有恢復。這一點目前還有待觀察。

    對中國股市而言,投資者信心的恢復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信心沒有恢復,市場就缺乏增量資金,可能會導致市場“拆東墻補西墻”的行情。

    要判斷市場轉向點的話,投資者可以關注一下新基金發行的情況,如果新基金發行出現明顯回暖,那么距離市場回暖就不遠了。

    存在巨大α機會的中國資產

    對外資的吸引力有望再次上升

    《紅周刊》:看來您對年內的A股市場仍然樂觀。那從資產配置角度,您所在景順以及您了解的其他海外資金巨頭,是否存在進一步增配中國A股的可能?

    劉徽:我覺得未來從全球資產配置的角度出發,外資對中國市場的熱情會進一步重燃。一方面,美國面臨經濟衰退和銀行業危機等問題,導致美元可能在加息見頂后走入下跌通道。面對美國經濟潛在的衰退風險,國際投資者需要在全球去尋找能夠分散風險的資產。當前中國資產的估值,相較美國而言,顯然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中國未來還有降息的空間,可以去繼續刺激經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A股市場有很大的阿爾法(超額收益)機會。雖然中國指數過去的表現,跟其他的部分新興市場比沒什么優勢,但是中國公募基金,尤其是主動管理的公募基金表現是遠遠好于指數,這反映出中國市場有巨大的阿爾法機會。如果把阿爾法疊加上去,實際上中國資產的回報相當可觀。

    因此,從分散資產的角度出發,在目前節點上,我認為中國資產對外資的吸引力可能會再次上升。

    《紅周刊》:去年以來,地緣政治等因素對投資影響的比重正逐步提升。在您看來,地緣政治因素會成為影響外資投資A股的因素嗎?

    劉徽:相對來說,歐美市場的投資者會因為地緣政治因素偏謹慎一點,美國投資者最謹慎,但是亞太和中東的投資者買入中國基金的需求仍然比較活躍。

    雖然目前仍有觀點認為,外資對A股的投資比較關注地緣政治等宏觀面因素,但我認為當下的A股,以基本面為代表的價值投資屬于主流。雖然隔一段時間,A股市場也會出現一波主題性的熱度,但是總體來說,仍以基本面投資為主。

    《紅周刊》:您對A股的持倉通常是多久?

    劉徽:我們看基本面,所以持倉會比較長。但是在A股,估值的變化有時是遠遠快于基本面變化的。比如一個成長型標的,未來三年都會持續成長,但是它的股價可能一年直接反映三年的成長,因此就持有期來看,長期投資在極端情況下也可能由此會變成中短期投資。

    所以我們持有的周期,主要是看估值變化情況。估值變化如果太快,那么我們持有期也可能會變短。

    中特估行情能否持續

    取決于國企改革進程

    《紅周刊》:今年以來,AI和中特估是A股上漲的主力,您有沒有參與?

    劉徽:我們的投資風格還是比較偏基本面。

    我們認為,中特估行情背后是有一定邏輯在支撐的。現在對國企的考核,特別是大央企的考核,已經有了大的改革。在以前的考核中,會比較重視規模,現在開始重視ROE、利潤等指標,實際上就是讓管理層考核跟影響股價的企業盈利掛鉤。

    如果國企改革未來方向是更加專注于效率、利潤,對股價肯定有推動作用。中特估概念中的部分醫藥板塊,如中藥、流通等有國企背景的醫藥子板塊,一季度表現就非常不錯。

    《紅周刊》:從您的角度看,中特估行情是可持續的,還是曇花一現?

    劉徽:行情能否持續,取決于改革是否能兌現。如果以后國企的企業治理進一步提升,執行股權激勵方案,企業盈利也有所提升,那么中特估行情就有持續性。因為對于這些公司來說,它的估值確實就應該持續提升。但是那些沒有做到的國企,未來股價也不乏“從哪里來,回哪里去”的可能。

    但我認為一定會有公司能做到。這就是要考量我們的自下而上的選股能力。

    實際上最近幾年國企一直都在致力于提高ROE等方面,今年從政策面也已開始關注到ROE的考核。國企和民企之間的ROE差距也已經在縮小,如果真的將高管的收入在未來跟ROE掛鉤的話,國企還是有潛力的,因為畢竟國企的底子厚,銀行融資方面更具優勢,同時還有人才優勢,事實上國企競爭優勢很明顯。過去表現不夠理想,主要是由于公司管理層的利益沒有被綁定,這種績效考核的推動力和私企相比有一定差距。

    《紅周刊》:在您的投資框架里,什么樣的中特估公司,才算得上“好公司”?

    劉徽:國有企業會涉及到很多板塊,包括金融、工業等等。我們主要是自下而上的選股模式。我們關注的因素包括,公司對國企改革的執行力度,對ROE的關注強度,在股權激勵方面是否會有比較多的動作,管理層的收入是否跟公司的ROE、利潤增長直接掛鉤等。在這些方面做得好的公司,將會被我們重點關注。

    《紅周刊》:中特估主題熱起來之后,投資者發現銀行也是國企,又這么便宜,它不應該只值這個價。您認為銀行板塊持續低估的原因是什么?

    劉徽:國有銀行從估值、分紅率來講,都很有吸引力,其估值放在全球都是很便宜的。投資者主要的顧慮在于:第一,國有銀行的社會責任,尤其是前幾年在疫情環境下的各項支持實體經濟復蘇的紓困舉措,對市場評估銀行未來的利潤可能會有一定的影響;第二是債務,受地方政府和房地產行業的債務風險影響,市場給中國銀行股估值時,通常需要預留出比較高的安全邊際。

    最近銀行股經歷了一波不小的上漲,除了估值因素,也受中特估概念板塊輪動因素影響。如中特估概念里最先走高的是大電信,再到石油能源等周期股,最后輪動到金融板塊。

    青睞高端消費

    醫藥領域更喜歡大型制藥企業(Big Pharma)

    《紅周刊》:作為人口大國,中國資本市場的消費板塊歷來被外資所看重。您如何看后續消費板塊的投資機會?

    劉徽:消費板塊我們比較青睞高端白酒、奢侈品、免稅店等細分領域。就高端消費而言,我們認為,暫時沒有看到所謂的泡沫。

    從今年五一消費情況來看,疫情后中國消費者消費意愿是很強的,但是疫情確實對消費能力造成一定影響,特別是大眾消費者。從數量來看,五一出行比2019年有大幅增長,大概百分之二三十,但消費總額則基本持平或稍微高一點點,數據反映出人均消費額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

    消費能力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在這之前我們覺得高端消費還是相對比較堅挺的。

    對成長型行業,如果一個標的的估值超過了兩倍PEG,可能就需要比較謹慎了。舉例來講,假設其盈利年增長就在20%左右,但估值已經四五十倍了,那么這一估值水平甚至對于成長型行業來說,可能也有點偏高了。當然,每個行業都不一樣,也不能一概而論。

    《紅周刊》:您還掌管一只醫藥基金,您曾表示中藥和流通一季度表現比較好的子板塊。那二季度以及下半年,您認為哪些細分醫藥板塊更值得關注?

    劉徽:對,這兩個子板塊一季度表現良好,不過其估值尚未達到不可接受的位置,畢竟起點比較低。特別是流通子行業,很多標的的估值在這一波上漲前都是10倍左右,這波漲起來了之后,也不到20倍,估值并沒有特別高。

    我們認為,下半年制藥板塊可能會有比較好的機會,但我們對大型制藥企業更看好一點。所謂Big Pharma是既有創新藥,又有傳統業務(比如仿制藥)的公司。它可以用仿制藥賺的錢,來支持創新藥的研發。單純的創新藥公司,大多處于虧損狀態,風險還是比較大的。

    被“冷落”的光伏風電等工業生產板塊

    下半年有望迎來較大投資機會

    《紅周刊》:除了剛才談到的中特估和消費、醫藥,您認為下半年還有哪些板塊有望成為引領A股上漲的主力?

    劉徽:最近半年A股經歷了三波行業輪動第一波是去年底消費板塊上漲,包括醫藥;第二波是春節之后出現了AI的行情;同時,AI行情沒有結束的情況下,中特估也開始走熱,有一段時間,市場在中特估和AI之間不斷切換。

    但拋開主題,從行業的角度說,A股除了消費板塊反彈比較亮眼之外,其他板塊表現則相對比較滯后,比如工業板塊。這一趨勢與中國經濟的表現相同,從宏觀經濟數據可以明顯看出來。

    但這不代表工業板塊后續就不會有行情了,畢竟它估值尚未出現顯著上漲。正如前面所說,一季度的A股是個沒有大量新增資金的博弈的市場,整個市場的行情顯示出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趨勢,AI和中特估上漲的比較多,投資者只能取舍部分暫時未見上漲的板塊,用于上漲板塊的布局。

    但從工業板塊基本面來說,已經看到比較不錯的復蘇跡象。所以我們認為,其下半年的機會還是比較大的。

    《紅周刊》:工業板塊的哪些細分領域,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

    劉徽:我們看好主要具有長期成長性的工業板塊,也就是未來幾年增長相對可預期的板塊。比如光伏、風電領域,規劃中已明確提到會有非常大的裝機量,這意味著其后續訂單需求是可持續的。

    陸股通擴容 外資擁有更多選擇

    最希望找到“小巨人”

    《紅周刊》:以前大的外資機構投資A股更青睞大白馬,但從我們統計的數據來看,今年外資持倉中,中小盤的占比有上升的趨勢,您對此如何看?

    劉徽:這一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機構想避免抱團股的影響;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今年的陸股通大幅擴容,以前外資能買的股票就1000多只,現在擴大到兩三千只了,有些小盤股都加進來,可選擇的標的更多了。

    雖然中小盤股可能會更容易受到市場游資的影響,但是總體來說,A股小盤股的流動性還是很不錯的。

    另外,中國現在大力推進的專精特新,推廣進口替代,特別是在上游瓶頸領域,希望實現自主可控。外資對這個領域也有興趣。在這個領域的小股票如果看得準的,未來它可能變成“小巨人”。事實上,我們最想找的就是這種機會。

    美聯儲停止加息 航空公司有望受益

    所謂“產業鏈轉移”對中國影響有限

    《紅周刊》:美聯儲今年有望改變貨幣政策方向,這將會對中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劉徽:首先,美元停止加息,甚至未來可能會降息,這會對美元的幣值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人民幣相對美元就可能升值,中國外貿型的行業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但是進口型公司,比如一些必選消費品,就可能受益。因為這類公司需要進口大宗商品,人民幣的升值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行,會改善它們的毛利率。另外,航空公司也可能會受益,因為人民幣升值,購買石油的成本會相對降低。

    《紅周刊》:今年以來,部分外資表態看好越南等東南亞市場,背后大邏輯在于中國產業鏈轉移,您對此如何看?

    劉徽:這的確是當下外國投資者普遍關注的問題。但我們首先要關注的問題是,什么產業鏈轉移。第一,總量上來說,盡管“產業鏈轉移”的話題頗具討論度,但實際上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數據一直保持上漲,沒有看到下跌跡象;第二,從結構上來說,中國的經濟正處于產業升級階段,雖然人力工資的上漲使得低端制造業在東南亞尋找機會,但中高端的制造業很難轉移出去。原因很簡單,中國擁有“工程師紅利”,所以我并不認為所謂“產業鏈轉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中國這幾年已經走上了中高端制造業的道路,美國對中國的限制,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這一點:很明顯,中國產業鏈升級了。現在能“卡脖子”的地方也確實不多了,以前有兩個板塊比較脆弱,一個是能源進口,一個是芯片進口,都是幾千億美元級別以上的體量。現在能源方面已經沒有什么大問題了,中國的新能源已經發展為風光電全產業鏈布局,而且都有很強的競爭優勢。能源對國外的依存度也大幅下降(鋰資源可能還有一點限制)。有所影響的主要是AI和手機芯片,其他大部分都是大尺寸芯片,比如在高鐵和電動汽車等上面用到的芯片受到的影響并不大。

    (本文已刊發于5月20日《紅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