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 本刊特約 | 梁杏
春節后在消費淡季制約下,目前豬價持續低迷,疊加豬瘟疫情擾動,生豬養殖行業處在去產能、去庫存階段。豬企一季報顯示,行業整體虧損,除去年四季度外,已有6個季度連續虧損,豬周期逐步探底。
(相關資料圖)
從全年走勢看,由于年初以來能繁母豬的去化,豬價前低后高概率較大。同時,受引種短缺影響,父母代雞苗實際成交價格有望逐步上行,預計雞周期也將來臨。
周期筑底 養殖醞釀反轉行情
近期生豬價格低位運行,數據顯示,4月24日-4月28日當周,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為5.21:1,處于過度下跌二級預警區間。發改委表示,會同有關部門研究適時啟動年內第二批中央凍豬肉儲備收儲工作,推動生豬價格盡快回歸合理區間。
觸發收儲的主要監測指標為豬糧比價。2021年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印發最新官方文件,表示當豬價達到過度下跌二級預警時,有可能采取收儲行動。
回顧歷史,收儲后豬價短期均有不同程度上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振養殖戶信心。但是從豬周期角度來說,收儲不足以改變供需關系的趨勢。截至5月5日,全國外三元生豬均價為14.35元/公斤。五一節前受到下游備貨、二次育肥入場等因素的影響,生豬價格短暫回升,節后生豬價格再度回落。
短期生豬供給端壓力依舊偏大。2022年5月至12月,國內的能繁母豬存欄持續環比增長,而能繁母豬配種,到商品豬出欄的產能傳導的時間是10個月左右,因此預計二季度生豬出欄量總量仍處在環比增加階段;再加上豬肉需求處在淡季,豬價預計持續低迷。
不過今年一季度,能繁母豬存欄持續減少。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1-3月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分別為-0.50%、-0.60%和-0.87%。養殖端持續虧損,行業現金流壓力增加,有利于產能的進一步收縮。
從全年走勢判斷,下半年隨消費旺季到來,豬價有望突破去年10月高點。參考最近兩輪豬周期,豬價底部、產能去化或成為養殖板塊的催化劑,行情機會有望逐步到來。
另外雞周期的變化也需要重視。去年5月開始,歐美爆發高致病性禽流感,后來蔓延至亞洲國家,對祖代雞引種產生負面沖擊。根據禽業協會數據,2022年祖代雞更新量為96.34萬套,同比減少22.69%。其中5-12月祖代雞更新量僅51.41萬套,為全年更新量的53.36%。
在產祖代種雞存欄傳導至商品代出欄,大約需要45周,今年下半年起白羽肉雞出欄或將出現明顯下降。從雞肉消費經驗看,下半年雞肉需求高峰將出現在8~9月。
板塊迎來配置機遇期
2022年全國生豬均價18.89元/公斤,同比減少6.85%;今年一季度全國生豬均價15.32元/公斤,同比雖略有提升,但環比減少36%。去年12月以來養殖行業持續虧損,板塊一季報業績也反映了行業基本面現狀。
今年一季度,受低基數影響,中證畜牧養殖指數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9.28%、51.18%,但歸母凈利潤的絕對值是-69億元。豬價低位因素下,自2021年三季度以來,板塊已有6個季度歸母凈利潤為負。
養殖利潤為負,進而導致行業資產負債率處于高位,2022年末生豬板塊資產負債率為57.87%,今年一季度資產負債率為59.55%,環比2022年末增加1.68個百分點,低豬價導致資產負債表壓力持續增加。
另外豬瘟疫情仍然在區域性、階段性發生,北方的產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某養殖上市公司此前發布2022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下修2022年年度業績,主要原因為2023年一季度豬價不及預期,疊加生豬疫病超預期造成資產減值。后續疫情防控仍面臨南方雨季的考驗,養殖行業去產能邏輯有望強化。
從長期來看,豬價呈現上漲趨勢,投資養殖板塊或可對沖豬價的上漲。另外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規模養殖大場憑借較強的資本、技術以及產業鏈優勢,不斷擴張、提升市占率。近5年11家上市頭部豬企的生豬出欄市占率,分別為6.74%、8.29%、10.49%、14.20%和17.60%,提升較為明顯。未來散戶不斷退出,我國生豬養殖行業集中度有望持續提升。
自2020年8月以來,豬肉價格見頂,中證畜牧養殖指數開始回調,截至2023年5月11日,中證畜牧養殖指數跌幅達到40.85%,同期滬深300跌幅僅為15.00%。豬周期站在邊際向好的拐點,步入左側布局區間。
疊加板塊估值調整到位,截至5月11日,中證畜牧養殖指數PB估值為3.08,位于歷史14.19%分位,行業具備較強的配置價值。
(本文已刊發于5月13日《紅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