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數據 > 正文

    IMF最新展望!全球金融脆弱性加大 中國仍是增長引擎 貢獻高達35%-世界觀天下

    根據IMF估算,中國GDP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帶動亞洲其他經濟體平均增長約0.3個百分點。

    5月11日,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聯合主辦的最新一期《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宣講會在北京舉行。


    (資料圖)

    本期《亞太地區經濟展望》(以下簡稱《報告》)預計,今年亞太地區經濟增速將從去年的3.8%上升至4.6%,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70%左右。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增長5.2%,繼續成為亞太地區及全球經濟增長引擎——這一預期水平較去年10月發布的前次《報告》上調了0.8個百分點,是本期《報告》最值得關注的調整之一。

    IMF亞洲及太平洋部主任克里希納·斯里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就《報告》發表演講。CF40成員、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中金研究院院長彭文生和CF40成員、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進行主題交流。本次會議由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郭凱主持。

    中國將繼續成為亞太地區及全球經濟增長引擎

    當前,全球需求走弱,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歐美銀行業動蕩,給世界經濟形勢注入了更大的不確定性。不過,《報告》指出,盡管世界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但亞太地區將成為2023年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其最主要的推動力來自中國經濟快速復蘇和印度經濟增長保持韌性。

    IMF預計,今年亞太地區的增長率將從2022年的3.8%提高到4.6%,比去年10月的預期高了0.3個百分點。該地區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70%左右,遠高于過去幾年的水平。同時,中國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將達34.9%。

    IMF最新預測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上調0.8個百分點至5.2%。“中國經濟重啟對亞太地區至關重要。”《報告》指出,國內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增加,將成為推動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也將對亞洲地區產生更為明顯的正溢出效應。根據IMF估算,通常情況下,中國GDP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帶動亞洲其他經濟體平均增長約0.3個百分點。但與過去主要由投資需求帶來的溢出效應不同,這次溢出效應將更多體現在中國在消費和服務業方面的需求增加,且更為強烈。

    “以往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來自于投資,但現在動力主要來自于消費,其他經濟體收益情況也會因此發生變化。”克里希納·斯里尼瓦桑稱,有些經濟體會從中國游客的旅游消費中受益,但對那些主要依靠向中國出口原材料的經濟體來說,受益程度則沒那么明顯。

    相比于IMF對中國2023年經濟增速最新預測值為5.2%,中金公司給出的預測值為6%。不過,彭文生表示,中國今年的經濟復蘇不同以往,今年經濟復蘇是在去年低基數基礎上進行的。如果在正常情況下實現5.2%或6%的增速是不錯的結果,但考慮到去年低基數,年均復合增長率仍不高。更何況,從當前物價、就業情況看,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可能仍低于潛在產出。

    邢自強也認為,一些宏觀數據之所以會與微觀感受“脫節”,可能因為一些宏觀數據復蘇是低基數效應做了較大支撐。中國此輪經濟恢復更多依靠休養生息,讓經濟自發性恢復,并未采取像歐美經濟體那樣的強刺激政策。這樣的好處是不容易造成通脹后遺癥,但主要靠經濟內生動力恢復的過程會相對較慢。綜合各方情況看,現在的經濟增長是恢復性的,經濟復蘇之路依然道阻且長。

    財政政策應更多鼓勵消費

    對于中國經濟短期復蘇和中長期發展,IMF也給出了多項建議。克里希納·斯里尼瓦桑表示,就短期而言,由于目前經濟的產出缺口依然存在,需要強有力的宏觀政策支持當前經濟復蘇的勢頭,因此,建議財政政策不要過早收緊,而是要保持中性,同時貨幣政策也需要給予支持。

    “中國的宏觀政策需要把重心從支持投資轉向支持消費。這是因為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收益趨于下降,由消費所推動的中長期經濟增長才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克里希納·斯里尼瓦桑稱,因此,對于財政政策來說,應該更多鼓勵消費。真正有效的財政舉措是能有針對性地支持困難家庭的消費支出,從而刺激消費。有必要對財政支出進行改革調整,更多向消費傾斜。

    有意思的是,彭文生認為,IMF僅建議中國的財政政策要保持“中性”偏保守。他表示,我國經濟增長仍低于潛在產出,背后原因就是需求疲弱。需求側支持政策離不開財政和貨幣的支持,但貨幣政策的支持力度已經很大了,現在更有效的政策就是財政擴張。

    “從需求側看,疫情疤痕效應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企業和家庭部門債務負擔較重,影響消費;二是低收入群體收入壓力大、就業壓力大,也不利于消費。從這個角度看,財政政策此時對經濟進行支持效率會比較高。想要真正從投資拉動經濟轉向消費拉動,財政政策應該發揮關鍵作用。”彭文生稱。

    在中長期的政策建議方面,IMF建議中國仍需繼續通過改革提升國有企業經營效率,降低國企杠桿率;此外,通過提升教育質量等方式推動勞動力市場發展,這些都可以支撐中國的中長期增長。

    彭文生則認為,中國擁有的規模經濟效應是經濟中長期發展的一大優勢,這在逆全球化、數字經濟時代尤為重要。這是因為一方面,全球化時代,小型經濟體參與全球分工可以享受全球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但在逆全球化時代,小型經濟體參與全球分工的空間有限,但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分工細化可以降低單位成本。另一方面,數字經濟時代規模經濟效應會進一步被放大。想要發揮好規模經濟,要發展市場經濟,因為市場的競爭分工能最大發揮好規模效應;同時,通過結構性改革促進市場競爭和合作,從而更好地挖掘中國的市場規模潛力。

    受風險因素影響,亞太地區增速5年后或降至3.9%

    《報告》預測,今年亞太不同經濟體的表現將出現分化。具體來看:亞太地區發達經濟體增長會放緩至1.6%,其中,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經濟分別增長1.6%、1.3%和1.5%;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將從去年的4.4%提高至5.3%。

    《報告》強調,在全球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籠罩下,亞太經濟前景仍面臨下行風險。主要包括:

    第一,通脹可能比預期的更加棘手。大多數國家的整體通脹仍高于目標,且核心通脹已被證明具有黏性。

    第二,金融脆弱性加大。雖然歐美銀行業動蕩的溢出效應有限,但全球金融環境收緊和市場波動帶來的脆弱性仍然很高,特別是在杠桿率較高的企業和家庭部門。

    第三,從中期來看,更大程度的地緣經濟分裂風險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溢出效應,可能會讓亞洲增長潛力下降。

    第四,外部需求下降帶來的壓力,以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債務風險。

    因此,《報告》預計,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速將在5年后降至3.9%,這是其歷史上最低的中期預測值。受此影響,中期的全球增速預測值也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之一。

    此外,在結構性改革方面,《報告》建議,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各國應將結構改革作為優先政策選項,鼓勵廣泛的創新和數字化,加快綠色轉型、加強合作應對地緣經濟碎片化趨勢和確保糧食安全的改革,這有助于提高可持續增長潛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