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數據 > 正文

    多路資金大幅加倉 醫藥板塊重回風口-世界播資訊

    4月以來,場內776只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份額整體減少超91.81億份,而醫藥類ETF卻逆市增長,成為全市場份額增長最多的主題基金。

    數據顯示,易方達滬深300醫藥衛生ETF吸金能力最強,4月以來該基金份額增長54.5億份,增量在ETF乃至全市場的基金中均排在首位。目前易方達滬深300醫藥衛生ETF最新份額達到364.08億份,創歷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4月以來ETF份額增量前4位的基金均屬于醫療和醫藥主題。華寶中證醫療ETF、銀華中證創新藥產業ETF的份額均創歷史新高,分別突破410億份和70億份。


    (資料圖片)

    將時間區間拉長來看,今年春節以來,ETF中有16只周度份額持續錄得正增長,相當于連續保持10周增長。這些ETF中,有9只來自醫藥和醫療主題,數量占比最大。

    從資金動向來看,4月以來,ETF中有6只凈流入額超15億元,其中易方達滬深300醫藥衛生ETF、銀華中證創新藥產業ETF、華寶中證醫療ETF的資金凈流入金額居前,分別凈流入29.16億元、22.76億元和19.18億元。

    梳理上述3只ETF的前十大重倉股發現,多數屬于創新藥概念股,其中藥明康德和泰格醫藥獲得3只ETF重倉,恒瑞醫藥、愛美客、智飛生物等獲得其中2只ETF重倉。剔除重倉股中重復股票,這3只ETF前十大重倉股共涉及17只股票,最新價較2021年高點平均下跌50%,智飛生物、長春高新、康龍化成、通策醫療等7只個股回調幅度已超60%。從估值來看,復星醫藥、萬泰生物、智飛生物、藥明康德最新市盈率已不足30倍。

    今年以來,申萬醫藥生物指數累計上漲5.36%,僅跑贏滬深300指數0.26個百分點。從細分領域來看,中藥板塊年內累計上漲11.25%。

    4月以來,醫藥板塊行情有所回暖,申萬醫藥生物指數累計上漲3.42%,跑贏滬深300指數近3個百分點,醫療研發外包、血液制品板塊漲幅居前,指數均上漲超4%。

    整體來看,中藥和血液制品是今年表現較好的醫藥細分板塊,且獲得外資連續加倉,北上資金已連續5周凈流入血液制品、中藥、醫療設備這三個細分行業。

    在這三個細分行業中,白云山、奕瑞科技、博雅生物、馬應龍連續5周獲北上資金凈買入,以嶺藥業、奕瑞科技、眾生藥業、魚躍醫療、上海萊士等16股獲北上資金凈買入額超億元,其中邁瑞醫療、華潤三九、白云山近5周凈買入額分別達9.42億元、5.48億元和4.84億元。

    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對醫藥板塊就有明顯加倉?;?022年四季報顯示,對醫藥板塊的持股量較去年三季報增長7.1億股。細分行業來看,獲得基金增持的主要集中在化學制劑、中藥、原料藥、醫療研發外包、醫院這5個細分領域,增持股數均超億股。

    從持倉變動看,去年第四季度,基金對27只醫藥股增持超千萬股,其中人福醫藥、紅日藥業、美年健康、普洛藥業增持數量居前,均超6000萬股。人福醫藥的增持股數最多,合計增加1.28億股,基金持股比例從去年三季報的4.49%提升至第四季度的13.11%。普瑞眼科、同和藥業、首藥控股、泰恩康的持股比例較三季報增長超10個百分點。

    以公募基金2022年年報披露的持倉明細統計,14只醫藥股獲得超過100只基金持有。邁瑞醫療的持股基金數最多,有582只基金扎堆持有,合計持股數量為1.28億股,其中中歐醫療健康混合A、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混合A對其的持股數量居前,均超千萬股。

    愛爾眼科、藥明康德、恒瑞醫藥、人福醫藥、康龍化成是公募重倉的前五大醫藥股,合計持股數分別為9.76億股、4.95億股、3.97億股、1.91億股、1.78億股。

    多位基金經理表示,經過兩年的調整,醫藥板塊目前性價比突出,隨著正常醫療秩序的恢復、集采規則的進一步優化以及醫保創新支持力度的加大,醫藥板塊將涌現更多的投資機會。

    醫藥行業屬于長坡厚雪的賽道,市場資金選擇低位增持,與行業深度回撤、估值見底、未來市場回暖的預期不無關系。

    2020年,疫情蔓延導致藥物、疫苗需求激增,醫藥板塊行情持續火熱,當年申萬醫藥生物行業指數上漲51.1%,漲幅排在所有行業指數的第6位?;馃嵝星槌掷m至2021年初,當年下半年開始,在集采政策、PD-1醫保談判降價超預期等多因素影響下,醫藥股二級市場行情急轉直下,行業指數下半年累計下跌13.77%,在同期申萬行業跌幅榜中位居第3位,醫藥類基金凈值也大幅回撤。

    與此同時,醫藥行業一級市場融資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創新藥與創新醫療器械企業陷入融資困難、管線尚未變現、后續投入巨大等困境,醫藥領域人士形容為“資本寒冬”,醫藥板塊行情被拖累。

    隨著指數走低,行業整體估值已進入低位。截至最新收盤,申萬醫藥生物行業滾動市盈率為24.77倍,處于2000年以來8.06%分位,距離歷史中位數38.91倍具備較為明顯的修復空間。從細分行業來看,原料藥、化學制劑、中藥、生物制品、醫藥商業、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的市盈率均低于歷史中位數。

    縱觀歷史行情,醫藥板塊從2005年以來有過5次明顯的大幅度回撤,多數回撤幅度在40%-50%左右,其中2008年、2015年和2018年均是由于市場系統性風險導致的回調。結合目前行業估值水平來看,機構認為,醫藥各指數已處于底部區域,下跌空間或許有限。

    業內人士分析,相較于2022年,2023年疫情影響趨弱,醫院就診人數放量有望帶來行業景氣回升。外圍因素層面,美聯儲加息或臨近尾聲,流動性回歸有望帶來創新藥流動性修復以及藥企融資難度的相對緩和。

    近期創新藥板塊頻頻出現異動,多只創新藥ETF獲得市場資金大量流入。港股、A股多只創新藥概念股大漲,特別是4月7日,創新藥板塊迎來大爆發,概念股幾乎全線錄得上漲,10余只個股漲超5%,藥明康德、恒瑞醫藥當日均獲得超4億元主力資金凈流入。

    消息面來看,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AACR)將于本月中旬召開,超過20家A+H股創新藥企業將在本次會議披露創新品種實驗數據,市場對創新藥關注度提高。

    除此之外,隨著AI板塊高位出現分化,部分資金開始尋找新的機會。創新藥兼具低估值、科技屬性,順理成章地成為資金輪動回補的承接點,不少資金開始搶跑AACR會議催化。

    目前Wind創新藥板塊市盈率為32.93倍,處于歷史22.01%分位,板塊內20余股的市盈率低于這一水平,人福醫藥、長春高新、凱萊英的市盈率均不足20倍。按照目前最新股價較2021年高點回撤幅度來看,康泰生物、智飛生物、凱萊英等10余只個股的回撤幅度超60%。

    創新藥板塊中,科倫藥業、通化東寶、康泰生物、信立泰、智飛生物、藥明康德已發布今年一季度業績預告,均為預喜。

    放眼整個醫藥行業,無論是市場行情還是資金的角度,中藥板塊今年以來表現最為亮眼。

    對于這波中藥股行情,估值修復和基本面改善或是主因。今年以來,中藥板塊迎來多項利好催化,首先,“十四五”規劃頂層政策大力支持中藥傳承創新發展,部分頭部中醫藥企業在此背景下提高研發投入,推出一系列中藥創新藥,中藥估值體系的科技成長屬性日益凸顯;其次,中藥材價格大范圍大幅度上漲,市場交易旺盛,中藥企業業績前景可期;再次,全國中成藥集采整體上競價規則設置較溫和,頭部中藥企業有望實現以價換量,占據更大市場份額;此外,中藥板塊國企占比較高,尤其是行業龍頭公司,在國企改革的浪潮下,中藥行業提質增效有望逐步落實到業績上。

    中藥不但傳承歷史,也面向未來,中醫藥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高中藥的科技含量。數據寶統計,2019年,A股中藥板塊上市公司研發支出合計為85.12億元,2021年增長到102.59億元,增長幅度超過20%。目前已有27家中藥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研發支出,其中22家均同比呈現增長,太龍藥業、江中藥業、眾生藥業、啟迪藥業的研發支出同比增幅均在50%以上。

    截至最新,A股醫藥板塊已有386股發布2022年年報或業績預告,歸母凈利潤合計1424.82億元(業績預告取中值,下同),與2021年的可比數據相比下降6.34%,醫藥板塊業績整體承壓。

    值得關注的是,醫療服務、醫療器械板塊業績則繼續增長,已發布業績的個股歸母凈利潤分別合計達205.58億元和584.59億元,與2021年的可比數據相比分別增長60.12%和25.25%。

    九安醫療業績增幅最大,公司預計凈利潤約165億元-175億元,同比增長1715.9%-1825.95%,公司業績大幅增長主要是由于在美國銷售的試劑盒等新冠防疫產品需求大幅增加,相關產品銷售收入大幅增長。亞輝龍、華大智造、安旭生物、三諾生物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均實現超3倍的增長。

    醫療器械近兩年頗受資本市場關注,相較于創新藥而言,醫療器械產業生態更完善,且回報周期短,風險較低。中信建投認為,春節后全國醫院門診量及手術量快速恢復,消費醫療器械及擇期手術器械有望逐步復蘇,集采悲觀預期邊際改善,2023年看好高增長、估值處于低位的公司。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