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 特約 | 梁杏
(相關資料圖)
高增信貸利好基建、建材、交運等復蘇主線;另一方面,受益于流動性改善的科技成長類標的,如計算機、軍工、醫藥等具備表現機會。
最新金融數據顯示,1月份信貸超預期且結構不差,整體看目前仍處在政策發力期,市場流動性依然相對寬松。同時,上一周有10只公募基金宣告成立,合計募集103.5億份,環比增長2.6倍。基金發行回暖,有望成為下一階段增量資金的來源。
信貸、基金新發回暖助力流動性
海外加息短期仍有壓力
上周五盤后央行披露的數據顯示,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高于預期的4.08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明顯好于季節性,創下歷史新高;新增社融5.98萬億元,高于預期的5.68萬億元,同樣好于近三年同期。這一數值為歷史次高水平。
1月份信貸數據超預期且結構不差,隨著全國疫情高峰逐步過去,經濟修復趨勢明確,企業融資需求逐步回暖。1月非金融企業貸款新增4.68萬億元,同比多增高達1.32萬億元;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長最為強勁,同比多增1.4萬億,是有史以來最高水平,背后主要是基建、制造業發力。目前其仍處在政策發力期,市場流動性依然相對寬松。
此外,近期可以觀察到公募基金新發回暖。上周基金發行規模回到百億水平,基金開募數量持續增多。數據顯示,當周有10只基金成立,共募集103.5億份,環比增長2.6倍。這部分新發基金份額的提升,有望成為下一階段增量資金的來源。
比較而言,海外加息短期仍有壓力。美國1月CPI同比增加6.4%,前值6.5%,市場預期為6.2%;核心CPI同比增5.6%,前值5.7%,市場預期為5.5%。1月PPI同比增長6%,較上月的6.2%有所回落,但遠高于預期的5.4%。
1月美國通脹全面超預期,可能會推動市場預期。美聯儲持續收緊貨幣,本輪加息終點可能繼續后移。此外,市場預期的年底降息時間和幅度還有待進一步確認。最新披露的美國1月零售銷售環比公布值3%,遠超預期的2%及前值的-1.1%,考慮到此前非農就業數據強勁,均反映出美國經濟的韌性。市場普遍認可年內美國通脹回落,且經濟軟著陸預期強化,年底確實有一定降息概率。
但在當前通脹回落的趨勢下,市場預期“搶跑”較多,計入較多降息預期會使得市場環境提前轉向過于寬松,迫使美聯儲近期頻繁鷹派發言來糾偏,導致美股、美債等資產價格出現波動。對于港股來說,第一輪估值修復行情也可能暫時結束,但短期調整不改全年維度看好。
A股方面,雖然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海外加息的壓力,但防疫政策優化和穩增長繼續發力,經濟和企業盈利修復動能較強,疊加內部流動性寬裕,本身還是存在結構性機會。
經濟復蘇及科技成長主線具備相對優勢
1月企業中長期信貸放量,而1月制造業PMI數據為50.1%,環比提升3.1個百分點,供需兩端明顯改善;另據Mysteel不完全統計,1月全國各地共開工11635個項目,環比增長189.5%,總投資額約93819.2億元,環比增長243.7%,同比增長93.0%,這些數據也反映基建、制造業發力。
尤其是當前地產行業仍然面臨供需雙弱的局面,從疫情中實現復蘇的態勢,還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撐。居民過去三年收入和預期受損的大背景下,即便當前大幅調整土地和地產政策,短期內信心的恢復較難實現,基建投資是各省開年后穩增長的主要關注點。
此外,交運也是復蘇主線之一,高頻數據顯示,行業處在持續修復的進程中。根據攜程網數據,上周國內主要航線票價(不含燃油附加費)為0.78元/客公里,環比增加20.1%,較2019年同期增加10%。
隨著中國公民入境陽性檢出率保持較低水平,2月第二周,韓國、日本、印度紛紛放松中國公民入境政策。2023年春季至暑期,將有望迎來航空需求的全面爆發。2017年以來票價市場化改革使得航司積累了相當的票價上漲空間,需求恢復時票價彈性或將充分顯現。
另一方面,大超預期的信貸、M2高增速,以及新發基金的回暖,利好受益于流動性的科技成長風格,當前計算機、軍工、醫藥等景氣預期較強。
計算機、軟件行業正面臨黨政信創深化、行業信創開啟的發展契機,又有AIGC、數字經濟等概念催化。下游需求逐步改善,以及2022年低基數效應下,板塊2023年整體業績有望迎來明顯改善。但也要注意,板塊積累了較大漲幅,短期存在一定獲利了結壓力,可以考慮等待調整后分批布局。
此外,軍工行業近期資本運作趨于活躍,包括中航電測擬收購成飛集團100%股權,中航電子吸收合并中航機電等。板塊各類資本運作加速,上市公司資產質量和經營質量有望持續提升。業績方面,板塊多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業績預告,核心企業預告業績增速平均達35%以上,表明行業保持較高景氣度。
與此同時,醫藥行業近期2022年醫保目錄調整結果落地,本次總體成功率創近幾年新高,談判和競價新準入的藥品價格平均降幅與去年基本持平,政策趨于穩定。伴隨著新冠肺炎感染納入“乙類乙管”以及國產新冠口服藥獲批上市,新冠疫情對醫療消費的影響將逐步弱化,常規診療需求有望持續恢復,利好疫后復蘇的投資機會,如創新藥、醫學檢測、血制品等。
(作者系國泰基金量化投資部總監。本文已刊發于2月18日《紅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基金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