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數據 > 正文

    聚焦IPO | 核心業務遇瓶頸,重數傳媒恐難突破,經營依存大股東,公司“獨立性”存疑

    紅周刊丨汪佳蕊


    (資料圖片)

    IPTV是重數傳媒的核心業務,不過,近年來隨著其ARPU值與用戶規模增速的雙雙觸頂,其業務增長乏力。此外,公司受限于重慶市場,依存于控股股東,公司“獨立性”也值得商榷。

    繼十余家“廣電系”成員借力資本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后,又一家省級廣電新媒體公司——重慶廣電數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數傳媒”)向IPO發起沖刺。此次,重數傳媒擬募資7.09億元,投入5G與物聯網智慧屏OMO、智能融合服務云平臺,以及優質版權庫三個建設項目。令人意外的是,重數傳媒在2016年申請創業板上市被否后,于2020年12月29日再戰創業板,但在前后更新了四版招股書后,至今仍未獲得實質性進展。

    《紅周刊》注意到,作為一家以IPTV業務為主的廣電新媒體運營商,由于重數傳媒市場局限于重慶市,其用戶規模及ARPU值均已觸及增長瓶頸,與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等商業視頻網站相比,整體核心競爭力也較為薄弱。與此同時,因經營上過度依賴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和重慶電信,公司的獨立性存疑。

    ARPU值與用戶規模觸頂

    IPTV業務遇到瓶頸

    重數傳媒是依托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廣大用戶提供跨平臺、多終端視聽內容及應用服務的新媒體公司,公司收入主要來自IPTV業務和網絡廣播電視臺運營業務,同時也通過版權合作開展新媒體端的短視頻內容運營業務。其中,IPTV即交互式網絡電視,是電信運營商通過IP專網和專用的IPTV機頂盒開展的一項視頻業務,其顯示終端通常是電視機。

    2019年至2021年,重數傳媒的IPTV業務收入分別為2.51億元、2.55億元和2.4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3.46%、93.83%和91.45%,而網絡廣播電視臺運營及短視頻內容運營的貢獻卻不足10%,可以看出,IPTV業務為其核心業務。不過,從該業務所貢獻的收入金額及占比情況來看,該公司顯然出現了增長乏力的情況。

    招股書顯示,重數傳媒的IPTV業務收入主要由基礎業務和增值業務組成,其基礎業務除了傳統的直播功能外,具備時移、七天回看、點播等功能;增值業務則是通過與版權內容商合作為用戶提供新聞、影視、少兒、教育、體育、音樂、綜藝等高清及超高清節目庫。

    從具體收入貢獻來看,報告期內,來自基礎業務的收入分別為1.17億元、1.09億元和1.01億元,分別占IPTV業務收入比重的46.72%、42.55%和40.63%;來自增值業務的收入分別為1.31億元、1.43億元和1.46億元,分別占IPTV業務收入比重的52.15%、56.11%和58.80%。由此可知,其IPTV業務收入下滑主要是由于基礎業務收入減少所致。

    報告期內,重數傳媒IPTV基礎業務的用戶數量分別為460.87萬戶、476.44萬戶和489.04萬戶,同期單戶創收金額分別為25.48元/戶、22.82元/戶和20.60元/戶。雖然基礎業務用戶數量穩中有增,但增長速度十分緩慢,而單戶創收金額卻出現下降趨勢,且對基礎業務收入產生了較大影響。根據招股書的披露,報告期內,其單戶創收變動對收入的影響數分別為-1981.24萬元、-1267.33萬元和-1084.38萬元。對于其中的原因,重數傳媒表示是終端用戶試聽需求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電視頻道,因此無論是新增用戶還是老用戶都會選擇單價較低的套餐,再通過增值服務滿足自身需求。

    需要提及的是,隨著寬帶網絡滲透率的提高以及IPTV業務滲透率的逐步飽和,用戶增速的下降是必然趨勢,而IPTV行業的發展模式均是以用戶數量增長為主要動力,這也就意味著ARPU(用戶平均收入)值的增長對于以IPTV業務為主要業務模式的企業來講舉足輕重。更重要的是,用戶規模的減少也會逐漸傳導至基礎業務和增值業務,從而導致整體IPTV業務陷入增長瓶頸。

    除此之外,限制IPTV業務增長的外部因素同樣也不可小視。《紅周刊》了解到,目前IPTV的發展正面臨著OTT、商業視頻網站等新興媒體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挑戰。其中,OTT即互聯網電視,是通過公共互聯網來開展的一項視頻業務,只需連接家庭WiFi即可,其顯示終端為OTT機頂盒顯示屏(電視、電腦、iPad、手機等),機頂盒甚至可置于電視機內部,開放性和可操作性較好。據央視市場研究發布的《2022年OTT大屏營銷趨勢研究》顯示,OTT電視整體滲透率在2021年達到53.3%,觸達過半的中國家庭,在85后與90后代際人群家庭中的滲透率更是高達66.9%。

    此外,以視聽節目為主要產品向終端用戶進行分發的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等商業視頻網站也與其形成競爭,“優騰愛”在全國范圍內經營,受眾群體規模較大且版權費用分攤能力較強,與重數傳媒部分業務存在一定的替代效應,并且,這些商業視頻網站已經通過與OTT端合作實現了用戶規模和自身業績的雙增長,而這些都會對IPTV業務形成分流。相較之下,IPTV一般只能連接服務專用的網絡,通過機頂盒訪問平臺片庫,無法訪問公共互聯網,開放性和可操作性嚴重受限。如此情況之下,重數傳媒想要突破用戶規模與業績的增長瓶頸似乎并不容易。

    區域局限性明顯

    公司“獨立性”存疑

    根據廣電總局等行業主管部門出臺的政策,重數傳媒主營的IPTV業務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中央播控總平臺及省級播控分平臺的管理模式,各省級地區均由相應的廣電機構直接或者授權控股子公司在區域內部基于本地IPTV分平臺開展相關經營性業務,不可跨區域競爭。因此,重數傳媒的IPTV業務及網絡廣播電視臺運營業務都僅在重慶地區提供服務,用戶數量受到重慶地區人口規模的限制,存在明顯的地域局限性。

    招股書顯示,根據重慶市通信管理局公布數據,截至2021年12月末,重慶市共有IPTV(網絡電視)用戶953.41萬戶,以上用戶僅有487.03萬戶納入重數傳媒系統。對此,重數傳媒歸因于與重慶移動就IPTV業務合作時間較晚,并表示未來IPTV業務在重慶地區的滲透率將逐步上升。然而IPTV已經不是一個必選項,考慮到重慶地區人口數量限制因素,重數傳媒的IPTV業務通過繼續拓展能否實現長期持續增長是值得懷疑的。

    值得一提的是,重數傳媒對其實際控制人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存在著較大的經營依賴。根據《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專網及定向傳播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等政策法規要求,IPTV、網絡廣播電視臺、手機電視、互聯網電視業務的經營許可只能頒發給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而目前其實控人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已取得業務許可并通過其中的經營性業務授權給了重數傳媒。

    換言之,重數傳媒目前依托獲得授權所運營的IPTV集成播控服務牌照,依存于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不僅如此,公司還以有償、非獨家的方式授權使用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新媒體電視(IPTV和互聯網電視)、移動終端和互聯網視頻節目內容版權。如此看來,重數傳媒在經營牌照、節目內容版權上均對實控人存在重大依賴,那么其是否具備獨立的市場經營能力就存在疑問了。

    還需要注意的是,在業務層面,重數傳媒也存在對大客戶的依賴。從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情況來看,報告期內,重數傳媒向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占比分別為95.44%、94.57%和93.69%,比例相當高。其中重慶電信連續三年均為重數傳媒的第一大客戶,為其貢獻的收入分別為2.32億元、2.33億元和2.22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86.43%、85.61%和81.92%,顯然,其對重慶電信存在嚴重的依賴。

    《紅周刊》注意到,從收入分成及結算模式來看,目前重數傳媒的IPTV業務收入均采用與電信運營商收入分成的結算模式,終端用戶直接面對的是電信運營商,即電信運營商收到終端用戶付費后,按照約定的單戶分成金額或分成比例向公司結算收入分成,公司按照經雙方確認的收入分成金額確認營業收入。因此,電信、聯通、移動不可避免的會成為重數傳媒現有或未來的大客戶,但也正是如此,電信運營商對重數傳媒IPTV業務的分成比例掌握著較高的話語權。

    根據招股書披露,公司與電信運營商分成合同的期限通常為一年或兩年,未來隨著終端用戶數量的增長以及渠道建設的逐步成熟,電信運營商可能會要求與公司就IPTV業務合作分成的比例進行重新談判。因此,不排除電信運營商利用其下游傳輸通道優勢要求公司降低分成比例的情況出現,分成比例如若下降將對公司營業收入和未來數年內的盈利能力產生直接影響,議價能力的薄弱也會使得公司在產業鏈中處于十分被動的位置。

    研發創新能力薄弱

    “三創四新”屬性恐不足

    在注冊制改革的背景下,A股各板塊的定位變得越來越明確。創業板定位主要支持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戰略,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簡稱“三創四新”)。重數傳媒選擇登陸創業板,因此“三創四新”對于其來說是基本要求,然而《紅周刊》發現,重數傳媒在“三創四新”方面的論述并不詳細,其相關章節中僅用“公司結合廣電新媒體發展的優勢和特點,在技術應用、產品開發、業務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句話一帶而過,并無其他實質性內容。

    《紅周刊》參考招股書其他相關章節發現,在研發方面,重數傳媒的投入十分有限,報告期內,研發費用支出分別為101.21萬元、174.99萬元和173.92萬元,對應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0.38%、0.64%和0.64%。與同期內招股書披露的新媒股份、東方明珠、芒果超媒、海看股份、無線傳媒、多彩新媒6家同行業公司相比,其研發費用支出金額是最低的,研發費用率也是最低的(前述6家行業公司報告期內的研發費用率均值分別為3.41%、3.07%和3.50%)。

    從研發人員情況來看,截至2021年末,重數傳媒研發人員共計29人,占員工總人數的比例為19.08%,其中核心人員5名。而前述6家同行業公司中,研發人員數量最少的多彩新媒也有56人,其他公司研發人員則更多,東方明珠研發人員數量更是高達1656人。顯然,從研發團隊的人員規模來看,重數傳媒實力有限。

    從研發成果來看,根據招股書披露,重數傳媒擁有十項核心技術,其中包括IPTV集成播控技術、學習強國新媒體應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應用技術等,技術來源均為“集成創新”,與行業內技術水平不存在較大差異。那么,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與核心技術先進性究竟表現在哪里,恐怕還需要公司進一步說明。

    綜合上述多角度來看,重數傳媒此次若想成功沖刺創業板,不僅需要對其“三創四新”的特征和研發創新能力進行進一步說明,還需要對其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進行詳細論證。并且,作為“廣電系”中的一員,重數傳媒雖然在地域上擁有某種“壟斷”優勢,但運營牌照、節目版權都牢牢被抓在實控人手中,IPTV業務及其議價權也要看電信運營商的“眼色”,業務獨立性以及未來成長空間都存在著較大局限性,如何突破瓶頸是其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

    (本文已刊發于12月10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報告期內 終端用戶 營業收入 分成比例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