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數據 > 正文

    又是“打一槍就跑”!中潤資源八度易主

    企業為追逐利潤,更換主營業務無可厚非,更換實際控制人也在意料之內。不過像中潤資源這樣,老板和主營業務如同走馬燈般換來換去,恐怕很多上市公司都要自嘆不如。


    (資料圖片)

    具體來看,根據中潤資源11月25日發布的公告,公司擬向蘇州聯創鼎瑞非公開發行1.902億股A股股票,不超過非公開發行股票前公司總股本的30%,此外公司原控股股東寧波冉盛盛遠在同一天簽署了放棄股份表決權協議,自前述非公開發行股票登記完成之日起,冉盛盛遠將永久放棄手中的2.33億股表決權,這意味著公司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都將發生變化。

    按照長江商報在報道時的說法,實控人更換一旦坐實,意味著中潤資源將第8次易主,平均不到四年就會發生一次(中潤資源在1993年上市),如此頻率對公司長遠發展并不算好。因為,實控人把上市公司當成燙手山芋,恰恰是缺乏信心的證據。

    (來源:2022年11月25日,中潤資源《關于2022年度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并簽署《附條件生效股份認購協議》暨關聯交易的公告》)

    中潤資源實控人變來變去,公司的主營業務也完全變了樣子。根據公開資料,在本次易主之前,中潤資源主要從事礦產投資、開采與房地產業開發,其中礦產方面大多以黃金為主,公司在易主之后也將聚焦于貴重金屬產業鏈,著重發展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礦山,此外還將尋求新的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礦山的投資機會。

    當然,不論是貴金屬還是房地產,與公司最早的主業都是天壤之別,因為在1993年剛上市時,中潤資源還叫“川鹽化”,業務更是和貴金屬與地產八竿子打不著的制鹽。

    事實上,以上這些主營業務變化,與最近一任實控人郭昌瑋的資本運作比起來,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因為他在入主中潤之后的5年之內至少籌劃過四次重大的資產重組,而且還是越挫越勇。根據長江商報的報道,郭昌瑋是在2017年初入主中潤資源的,在當年4月就開始籌劃剝離房地產業務之后,2017年11月計劃通過收購杭州藤木網絡科技進軍游戲行業,到了2018年又希望進入煤化工和黃金業務(這兩項業務對應不同主體),但以上這些收購卻先后宣布失敗。

    以收購藤木網絡為例,當時中潤資源宣布作價1.65億現金收購該公司55%股權,不過上市公司賬面就算掏光,也不足以支付這筆款項。此外,藤木網絡在收購時被給出了3.03億的高估值,但根據有關機構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該公司只擁有《阿拉德之怒》這一款網絡游戲的著作權,在2016全年和2017上半年還持續虧損,就連凈資產都是負數。

    雖然收購最終并未成功,上述1.65億元的作價,仍不由得讓人心生疑問:一家只擁有一款游戲著作權、凈資產為負數、持續虧損的游戲公司,為何會被定出如此離譜的價格?

    (來源:2017年10月28日,天源資產評估《杭州藤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股東方擬轉讓股權涉及的公司股東全部權益價值資產評估報告》)

    不僅如此,上述估值的前提之一是《阿拉德之怒》不存在侵權行為,但根據IT之家的報道,湖南高院在2020年11月的一場判決中,已經認定該游戲與騰訊的《地下城與勇士》完全相同或高度相似,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相關運營公司需要就此做出賠償,中潤資源若是收購成功,免不了要修正財務報表。

    那么,如此明顯的瑕疵,中潤資源是否有預見?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中潤資源解除資產購買協議的原因與此完全無關。這意味著,相關游戲倘若不涉及訴訟,中潤大概率還是要往坑里跳。

    (來源:2018年4月21日,中潤資源《關于解除資產購買協議的公告》)

    數次失敗的資產重組,消耗了中潤資源的不少“資源”,但對公司的財務狀況沒有明顯利好,這一點在該公司的財務報表上就有體現。

    首先從公司的營收開始。中潤資源上市后的30份年報(2022年為前三季度累計數據)當中,僅有5年的營收超過10億元,全部都發生在郭昌瑋入主之前,之后的業績則是越來越差。出現這種狀況,失敗的資產重組無疑是原因之一,畢竟公司過于關注重組,恐怕都忘記了具體主業。

    (橫線位置為10億元)

    營收不振,利潤自然難有起色。在郭昌瑋剛剛入主的2017年,中潤資源就出現了4.7億元的營業虧損,同樣狀況在2020年又出現了一次,此前就算有虧損,最大也只在3億元左右。如果將統計范圍擴大,郭昌瑋入主至今(2017年~2022年第三季,共五年零九個月),中潤資源實現的扣非凈虧損累計達到14.77億元,相當于虧光了之前的凈利潤。

    一虧再虧的情況下,中潤資源的償債能力自然會受限。根據統計,中潤資源上市后的30份年報中,僅有7年的貨幣資金足以覆蓋短期借款,而郭昌瑋入主至今的6份年報就有5份出現缺口,這意味著換實控人并沒有改善公司的償債狀況。

    如果深挖資產負債表可以發現,在2020年和2021年,中潤資源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曾經超過4億,此前最高時也只有1.25億。根據這兩年的年報,上述負債當中超過2億是銀行貸款,由中潤資源的子公司提供房地產抵押和信用擔保。雖然該項數據在2021年之后已經恢復至往年同期水平,意味著相關貸款大概率已經清償,但在公司業績不振的情況下,上述大額貸款的出現,本身恐怕就是異常信號。

    (根據財務數據整理,紅色部分為郭昌瑋入主之后的數據)

    總而言之,中潤資源換實控人的頻率比奧運會還勤,看似很好笑,但聯想到基本面之后,恐怕很少有人還能笑得出來,因為各路人馬輪番入主,意味著公司沒有辦法長期維持穩定的主業和經營環境,更不用說當初的承諾能否實現。大家追逐這些資金造出的熱點之前,對其背后的真實動機,也需要好好思考一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中潤資源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