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數據 > 正文

    上市銀行“高薪”現象退燒,薪酬內外有別,有城商行外包員工年薪不足9萬元

    紅周刊丨惠凱

    備受爭議的上市金融機構高薪現象,在今年已有所改善。但《紅周刊》仍發現,金融業不僅廣泛存在的外包員工情況,且外包員工的薪酬與報表披露的人均薪酬也差距較大,有部分上市城商行的外包員工年薪不足10萬元,甚至有的外包時薪出現了逐年下滑情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目前來看,上市銀行對外包員工的信息披露標準并不統一,只有少數銀行會披露外包薪酬數據。與城商行相比,員工較多的國有大行、股份行,在外包員工信披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銀行業“高薪現象”降溫

    約1/3上市銀行薪酬成本保持穩定或微降

    近幾年,金融業的高薪現象受到業內外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早幾年的頭部信托公司和上市金融租賃公司,近兩年的頭部上市券商和銀行中,尤其盛產高薪,少數幾家公司還屢屢拿下“A股人均員工薪酬第一”的桂冠。比如以上市公司2021年財報核算,渤海租賃、科銳國際、浙江建投、新潮能源、京能置業的人均薪酬均超過百萬元。

    在人均薪酬居前的公司中,非銀公司明顯最多,以頭部券商中信證券等領銜,去年的人均薪酬均在80萬元左右。在高薪之下,“金融機構賺錢、客戶不賺錢”的現象依然未得到改觀,也因此,有關金融行業激勵過高,且短期化問題的整改加快提上日程。去年以來,券商和基金業“限薪令”的消息不斷,僅從中報數據看,金融業人均薪酬快速上漲的勢頭似乎已得到遏制。

    據Wind數據計算結果顯示,銀行的薪酬體系則較券商更為穩定。相較于去年上半年,大概有1/3的A股銀行總薪酬基本平穩或小幅下滑;大部分銀行的總薪酬小幅上漲,這也和銀行股的業績增長更穩定、上半年業績正增長的營收格局相匹配。

    外包員工薪酬有多低?

    兩家銀行外包員工年薪不足9萬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式員工之外,金融機構往往會雇傭一些外包員工。和報表中的正式員工相比,外包員工似乎是輿論場上的“隱形人”。那么,外包員工的薪酬如何?是否也同正式員工一樣近幾年有較大的提升?

    從部分披露了外包員工信息的上市公司財報來看,外包員工和正式員工在薪酬待遇上顯然有著較大差距。譬如杭州銀行,其是為數不多的公布了勞務外包情況的銀行之一。據公司2019~2021年報,每年的勞務外包工時總數分別是84.5萬小時、58.1萬小時、59.2萬小時,對應的年度勞務外包支付的報酬總額分別是5059萬元、2785萬元、2446萬元。從金額上看,杭州銀行的勞務外包總額近三年有明顯壓降。

    按照年報中披露的統計口徑“外包工時總數為年初、年末平均外包人數*40小時/周*52周”,大致可匡算出近三年杭州銀行的外包員工數量分別是406人、280人、284人左右。若換算成年薪,則外包員工過去三年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12.5萬元、10萬元、8.6萬元左右,呈逐步下滑狀態。

    除了杭州銀行,成都銀行也披露了詳細的外包數據。2021年報顯示,成都銀行的外包報酬總額為1.73億元,外包工時總數為558萬個小時。成都銀行年報未披露外包時薪、統計口徑等數據,參考杭州銀行的統計口徑,大致可計算出,成都銀行去年聘用的外包員工數約為2683人。年報還披露,成都銀行的員工總數為6913人。

    從匡算結果看,成都銀行的外包員工均薪大致為6.5萬元,這一平均薪酬要顯著低于成都銀行正式員工。據Wind數據,成都銀行去年的人均薪酬為39萬元。

    個別銀行外包薪酬與正式員工差距不斷拉大

    以單位時間報酬的視角,換算成時薪,則杭州銀行外包成本的壓降更明顯——2019~2021年,杭州銀行的外包時薪分別是59.9元、47.9元、41.3元,三年間時薪減少了三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壓縮外包員工數量和平均成本的同時,杭州銀行的總員工數量不斷上升,2019年末~2022年初,正式員工從7914人增至10456人。據Wind,過去三年杭州銀行的人均薪酬分別是51.4萬元、50萬元、55萬元。

    換言之,在員工總薪酬增長的過程中,外包人工成本呈反向壓縮狀態。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正式員工、外包員工薪酬差距較大的情況?

    《紅周刊》了解到,一方面是基礎薪酬機制不同,另一方面是外包人員極少有年終獎。而在過去的幾個高景氣年份,金融機構正式員工的年終獎是普遍較為豐厚的。

    上市銀行外包業務披露不統一

    多數銀行不披露外包員工和薪酬信息

    據《紅周刊》了解,金融業的外包主要以客服、軟件開發、老舊系統維護等部門居多。對于外包員工,上市公司也會設置相關文件規章,予以管理和規范。比如長沙銀行在去年修訂了《外包風險管理辦法》,強化外包風險管理,規范外包項目準入管理、外包服務供應商管理和外包項目存續期風險管理。

    綜合IPO材料,發審部門和交易所會在企業IPO階段,重點關注企業的外包或勞務派遣員工情況,以及員工的社保繳納等信息,如果有瑕疵,或影響到企業的IPO結果。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14年起實施的《勞務派遣暫行規定》,“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使用的被派遣勞動者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10%”。如企業在IPO前的勞務派遣員工占比過高,通常會在上市輔導階段完成整改。也因此,招股書中披露的勞務外包信息較多,且質量較高。

    然而等到企業上市后,則對外包或勞務派遣的披露情況就明顯變臉,《紅周刊》隨機查閱了大約10余家上市銀行年報情況,發現大多數銀行都沒有披露外包員工的具體數量和薪酬信息。

    總之,目前金融業對外包員工的管理、數量、薪酬等詳情披露是并不統一的,有的銀行只會披露外包員工數量,而不披露薪酬等數據。比如股份行中的平安銀行,其年報雖然披露了“本行科技人員(含外包)超9000人”,但外包人員的具體數量和薪資情況卻沒有說明。

    此外,《紅周刊》還發現,員工最多的4家傳統國有大行,以及一些股份行的報表中披露的外包業務數據明顯不多,而相比之下,部分城商行對外包情況的披露質量要明顯好很多。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內外有別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