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所謂高端消費品牌,更多是通過品牌營銷塑造廣告形象,這些成本遠遠超出了產品本身的價值。而營銷費用都會通過價格體現在產品上,最終由消費者買單。中國品牌未必要走這條老路,但國際營銷卻是必由之路。
近日,快消品牌名創優品鬧出了一段烏龍。名創優品的某國外賬號在近日發布一組身著中國旗袍的迪士尼公主鑰匙扣圖片,卻將中國旗袍翻譯為藝伎服飾。如果這只是一個工作粗疏也就罷了,但該品牌刻意塑造日企形象,則是有據可查。所以很難解釋其為無心之舉,遭到輿論批評。
名創優品的做派并不是絕響。即便是當今國貨潮無聲興起,依然有人繼續以往的崇洋心態,對消費者玩弄掛洋牌賣國貨的把戲。比如最近幾年才成立的國產飲料元氣森林,不僅在品牌名中用日本字“気”取代漢字“氣”,而且還在瓶身標注“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氣森林監制”。這樣的“假洋牌”在日常生活用品領域依然很多。
假冒洋品牌的現象,在改革開放初期較為泛濫,但其后隨著中國制造的崛起,跨國造假行為逐步有所收斂,但假冒洋品牌的現象因各種因素還有生存的土壤,中國制造要想全面戰勝洋品牌,需要曠日持久之功,在此期間,仍然會有假冒現象不斷發生。
近年來,從華為、大疆、海爾、格力等高科技企業,到日用消費品中的完美日記、百雀羚,再到體育用品中的安踏、李寧等等,都已發展成為世界級品牌,成為中國人的驕傲,在國人心中的品牌地位日漸提高,顯示出中國人有能力在中國的市場塑造屬于中國乃至世界級的品牌。
抖音電商數據顯示,2021年4月-2022年3月,平臺國貨品牌商品數量同比增長508%;爆款榜中的國貨品牌數量占比92%。
既然如此,為什么假冒洋品牌現象仍然發生?筆者認為,這是因為中國制造與進口商品在質量、技術、價格、信譽、口碑等方面的比拼力量是不對稱的,在不同領域有此長彼短的錯位。比如在技術含量中低端產品領域,中國制造能充分發揮物美價廉的優勢;在日常生活用品領域,中國制造更貼近和了解中國消費市場的特殊性;在銷售端的中國制造更有渠道優勢,尤其是借助互聯網的營銷體系聚集海量年輕用戶等等。
但是,在中國制造崛起的同時,生產者資質和價值觀參差不齊的狀況也很突出,導致質量至上觀念尚未滲透在各個角落、信譽意識尚未強化到事關品牌存亡的高度。許多品牌樹立百年品牌的追求,往往經不起短期利益的誘惑,不惜鋌而走險制造假冒偽劣,一失足成千古恨。到頭來身敗名裂不說,連累整個行業和區域。還有的生產者一開始就沒打算長遠,而是追求短期爆款,企圖撈一把就走,這樣的選擇對中國制造和品牌的傷害是很大的。
麥肯錫數據報告顯示,在質量與價格處于同等水平情況下,目前有62%中國消費者更偏向選擇國內服飾品牌??磥韲a品牌要想贏得全面信任,首先需要完善市場環境治理,包括網絡營銷在內。
可以說,中國作為世界上制造業門類最齊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大國,許多國內潮品牌無論在設計上,還是在質量上,根本不輸洋品牌。反之,很多洋品牌都是由中國工廠代工,返銷回中國市場。這里固然有營銷短腿的一面,也有中國消費者對國貨缺乏信心的因素。中國制造僅僅停留在制造環節,而在銷售和市場環節軟弱乏力,就會淪為掌握市場銷售終端者的打工仔。
其實,國外所謂高端消費品牌,更多是通過品牌營銷塑造廣告形象,這些成本遠遠超出了產品本身的價值。而營銷費用都會通過價格體現在產品上,最終由消費者買單。中國品牌未必要走這條老路,但國際營銷卻是必由之路。國貨真正的崛起還是要走出國門,要提前做好走出國門的規劃。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