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丨胡靖聆
(資料圖)
《紅周刊》梳理Wind數據發現,今年上市的232只新股中,有127只新股超募,占比為54.74%,合計超募924.5億元。對此,專家建議,IPO超募超過100%的部分應退給市場。
今年以來,A股市場創造了全球領先的IPO募資額,同時超募現象也十分突出。據統計,232只新股整體超募金額超過709億元,而127只超募新股的合計超募金額超過924億元。對此,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向《紅周刊》表示,應對超募比例在50%-100%的個股提出警示,如果超募金額超過100%的,超出部分一律按同比例退回。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俊海向《紅周刊》指出,“超募資金的用途應該由股東說了算,而不是管理層自己說了算。上市公司既要發布公告披露超募資的用途,也要自覺尊重公眾股東的話語權、決策權。”
127只新股平均每只超募7.28億
29只新股超募金額超10億元
《紅周刊》梳理Wind數據,今年以來截至8月18日,232只新股(剔除換股吸收合并平莊能源上市的龍源電力、北交所轉板科創板的觀典防務以及北交所轉創業板上市的泰祥股份和翰博高新)上市,這些新股原計劃募集資金規模為3211.35億元,而實際募集資金規模為3920.88億,超額募集資金總額達709.53億元。其中,有127只新股超募,占比為54.74%,合計超募924.5億元,平均每只超募規模達7.28億元,超募規模超過10億元的新股有29只。超募新股排名前三位的均來自科創板,其中,納芯微以48.31億元的超募規模居首,翱捷科技與晶科能源分別以41.66億元與37.23億元的規模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從行業分布來看,在127只超募新股中,有22只半導體新股,合計募資617.21億元,超募金額多達273.16億元;有18只機械設備新股,合計募資194.68億元,超募資金為55.02億元;有14只醫藥生物相關的新股,合計募資190.76億元,超募合計62.49億元;11只電力設備新股,合計募資超過319.21億元,超募資金為158.98億元。
德邦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吳開達向《紅周刊》分析稱,半導體行業由于全球經濟周期下行等因素,股價自去年中以來持續下跌。但該行業業績增速相對較好,2021年半導體申萬板塊的業績增速達到112.3%,同時基于自主可控、供應鏈安全的長邏輯,半導體行業的景氣度有望維持在高位,因此,投資者對半導體行業其實并不悲觀。
在二級市場上,這127只超募新股的上市首日平均漲幅高達32.85%,有12只漲幅超100%,其中漲幅最高的中汽股份,上市首日漲幅達到200%。同時,也有34只超募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其中唯捷創芯,上市首日股價跌幅超過36.03%。(見表1)
實際上,新股首發超募現象可以推前至去年9月,即詢價新規實施之后。據統計,從去年9月至當年底,共有164只新股上市,其中有66只新股超募,占比為40.24%,超募資金總額為482億元,平均每只超募7.30億元,與今年以來超募新股的7.28億元超募平均值基本持平。
從今年以來分月度新股超募情況來看,《紅周刊》觀察到,今年4月超募新股數量占比最高,超過80%的新股超募,而5月和6月的占比下滑到15%左右。結合破發率來看,超募新股數量占比較高的月份,上市首日的破發比率也相對較高,比如4月,2月和8月超募新股的數量占比較高而破發率卻較低。(見表2)
對此,吳開達向《紅周刊》表示,詢價新規下,機構有動力報高價,發行價就會出現抬升,進而出現超募的現象。但這也意味著市場弱勢時,高發行價下破發率會大幅度提升,并且詢價距離上市有時滯,因此超募比例高與上市破發可能在同一家公司上出現。但之后由于市場弱勢,破發公司數量增加,投資者報價趨于謹慎,發行價可能會下行,破發可能性也就會自然下降,這是市場化動態調節機制的體現。
超募資金可能存在浪費現象
募資用途應由股東說了算
《紅周刊》梳理發現,這127只新股的超募資金使用情況主要圍繞在永久補充流動資金和購買理財產品。據《紅周刊》不完全統計,約有54家上市公司披露公告將部分超募資金永久補充流動資金,合計約91.62億元,占超募總規模的9.91%。多家上市公司的永久補流資金規模接近自身超募總額的30%,比如納芯微超募48億元,將13億元永久補流。同時,有5家公司除將部分超募資金用于永久補流外,還用于償還銀行貸款。
另外,還有的將部分閑置的超募資金用于現金管理。據《紅周刊》不完全統計,大約有17家新股披露了現金管理計劃,比如騰遠鈷業首發上市募資54.78億元,超募規模達30.05億元,公司擬使用閑置募集資金(含超募資金)不超過35億元進行現金管理,9億元超募資金永久補流;三元生物首發募資36.85億元,超募規模為26.46億元,除了將7.9億元永久補流,還擬使用不超過33億元暫時閑置募集資金(含超募資金)進行現金管理。
相對來說,將部分閑置超募資金用于投資項目、收購等安排的新股數量較少。據《紅周刊》不完全統計,有8家上市公司計劃將超募資金用于投建新的項目,比如晶科能源超募資金規模為37.25億元,擬使用超募資金投建8GW電池片產能及20GW拉棒切方產能,分別擬使用超募資金11.58億元和1.46億元。銅冠銅箔超募規模為22.32億元,擬使用部分超募資金9.64億元,投資建設1.5萬噸/年高精度儲能用超薄電子銅箔項目。
劉紀鵬向《紅周刊》表示,將部分超募資金用于永久補充流動資金或者現金管理,會造成巨大的資金浪費,而且對上市公司的引導傾向非常糟糕。“一方面,市場上有些企業沒有機會上市,中小企業融資難;另一方面,一旦上市又出現高比例超募,而且這些錢用在理財或者永久補充流動資金,中小投資者并不能掌握具體的信息。由于這部分超募資金沒有很好的規劃,上市公司管理層拿到超募資金,可能在不合理使用中造成了浪費,導致投資人的財富效應無法產生,這是最大的問題。”
劉俊海向《紅周刊》談道,超募資金可以用于補足上市公司的短板,比如可以增加研發費用的投入,提升企業科研創新投入的積極性,或者用于營銷體系的建設等方面?!耙欢ㄒ殉假Y金用在刀刃上,用在上市公司主業上。要確保每一分錢花得光明磊落,每分錢的支出都能提升投資價值、增進股東權益?!彼硎荆俺假Y金使用要體現公眾股東友好型的理念”,如果確實沒有其他正當用途,將部分超募資金用于年終分紅也比用于有去無回的高風險違規委托理財更安全。
劉俊海表示,“超募資金的用途應該由股東說了算,而不是管理層自己說了算。上市公司既要發布公告披露超募資的用途,也要尊重公眾股東們的話語權、決策權,因為他們最終承擔投資風險。有些需要股東大會做決議的,在董事會作出決議之后還應召開臨時股東會作出決議,要鼓勵投資者在網上投票?!?/p>
27只新股的超募比例超過100%
超募超過100%的部分同比例退回
不過,吳開達向《紅周刊》分析稱,IPO超募現象本質原因是發行價格市場化,“我們認為超募并不是一個壞現象,一方面這反映投資者看好公司價值;另一方面公司也可以利用超募現金提升公司競爭力,回饋投資者,促進實體經濟發展?!?/p>
《紅周刊》統計了今年上市新股的超募比例(即用超募金額除以首發預計募集資金),超募比例最高的依然是納芯微,超募比例高達492.98%,有27只新股的超募比例超過100%,包括13只科創板新股和14只創業板新股。42只新股的超募比例在50%至100%之間,58只新股的超募比例在0至50%之間。(見表3)
劉紀鵬則向《紅周刊》分析了當下中國資本市場低迷中的三個矛盾現象,“一是,IPO新股超募與破發并存;二是中國資本市場仍然在低迷中走不出來,無法產生財富效應,但新股發行速度卻不減;三是二級市場的低迷和一級市場仍然有55%的新股超募并存。這些矛盾現象主要是因為市場的信息不對稱,還有就是散戶占比較大,以及新股發行不敗的歷史的慣性。”
劉紀鵬認為,應對超募達到一定比例的保薦券商提出警告,原則上超募50%以內是合理的,超募50%-100%的應該提出警示,超募金額超過100%的部分一律按同比例退回。“不允許上市公司浪費超募資金,應該將這些資金用于更多的公司上市?!贝送?,他表示,證監會應對大比例超募卻上市即破發的上市公司,以及相關保薦券商采取一定措施?!俺纪瑫r破發現象表明,一級市場跟二級市場沒有形成內在的邏輯自洽和有效的銜接。如果任其市場自然尋找合理點,可能會徘徊時間較長,過度浪費。因此還是主張在證監會數據分析引導的條件下,在每年上市的金額、融資比例,還有上市公司家數、投資人的財富效應和二級市場大盤上漲,基本上要有掛鉤的比例?!?/p>
47只新股募資不及預期
醫藥生物新股募資縮水最多
除了127只新股的超募資金使用情況,《紅周刊》也梳理了年內募資不及預期的新股以及調整募投項目擬投入募集資金金額的情況。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8月10日,募資不及預期的新股有47只,占比為20.25%,47只新股的募資缺口合計161.97億元,平均每只新股的募資缺口為3.45億元。募資缺口最大的是云從科技,原計劃募集資金38.51億元,但實際募資規模僅為17.28億元,募資缺口達到21.22億元。
結合凈利潤來看,在募資不及預期的47只新股中,僅有6只凈利潤為負值,業績規模相對落后的是云從科技,去年的凈利潤為-6.64億元。
《紅周刊》觀察到,按照申萬一級行業來分,今年有27只醫藥生物的新股上市,其中有9只醫藥生物新股募資不及預期,包括和元生物、仁度生物、華蘭疫苗、盟科藥業、首藥控股、榮昌生物以及海創藥業,募資缺口合計高達50.70億元。此外,有9只電子行業的新股募資缺口合計達到43.94億元。
為何募資不及預期的新股集中在醫藥生物行業?對此,吳開達向《紅周刊》表示,醫藥、器械等細分行業受到集采等影響,盈利能力有所下滑。而CXO板塊則擔憂高增速難以持續,如若明年增速下行則會與高估值不匹配。因此整體上醫藥生物申萬一級行業板塊的動態市盈率從2020年7月底的超過60倍,下行至目前的24.2倍,處于近5年來3.13%的分位數,投資者預期較為悲觀。
《紅周刊》按照首發募資缺口占首發預計募集資金的比例梳理了募資缺口比例,其中海創藥業的募資缺口比例最高,首發計劃募資25.72億元,實際募資10.63億元,募資缺口為15.09億元,募資缺口的占比高達58.67%。(見表4)
募資大幅縮水后,海創藥業調整了募投項目擬投入募集資金金額,3個募投項目的原計劃使用募集資金25.04億元,降低為9.95億元,其中創新藥的研發項目原計劃投入募資14.29億元,調整后僅剩5.76億元。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海創藥業營業收入0元,歸母凈利潤為-3.06億元,同比減少37.50%。
(本文已刊發于8月20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專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