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夏津:“醫教康養”融合發展關愛殘疾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 本報記者 張雙雙

    本報通訊員 鄧美平

    每個周五上午,在夏津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學樓的四樓工藝室,都會有一群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各自拿著小錘和“金剛鉆”在一個個瓷盤上敲擊。不多時,瓷盤就成為凹凸有致、形態各異的藝術品——刻瓷的魅力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是‘折翼天使’,有著與普通孩子一樣五彩斑斕的夢想。”校長袁敬華表示,要讓每一位殘疾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實現自尊、自信、自立的人生。

    近年來,夏津縣在基層治理中著力推進“醫教康養”融合發展,構建起殘疾人從特殊教育、康復訓練、就業服務到托養照料的全生命周期關愛服務體系。

    夏津縣特殊教育學校“康復醫院”投入280余萬元改造出30間個訓室,做足康復元素,淡化醫療氛圍。夏津縣聚焦特殊教育,先后創辦特殊教育學校和特殊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打造殘疾人幼小康教融合、初中興趣培養、中職技能訓練的十五年一貫制免費教育。目前,全縣持證殘疾人學前入園率、義務教育普及率、高中段普及率分別達到96.7%、98%、95%。

    夏津縣深化醫教救助保障,有510多名殘疾兒童享受康復救助及醫療報銷。“促進殘疾人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不斷提高廣大殘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夏津縣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姚廣平說。

    8月8日,在如康家園夏津憨樂兒就業基地工藝品加工車間內,殘疾人念念正憑著靈活的雙手,認真完成一個個手提袋的穿繩工作。在德州市魯北特殊教育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畢業后,他在這個基地工作了3年,工資已翻了一番。

    位于夏津縣的德州市魯北特殊教育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開設康復技術、老年管理與服務等相關專業,打造適宜殘疾人的手工類和工藝美術類產業。夏津憨樂兒就業基地打造工藝品加工和種植養殖等五大就業鏈條,被中殘聯授予“德州市‘蝸牛之翼’智力殘疾人就業支持服務站”。截至目前,上述兩單位已為150名殘疾人進行勞動技能培訓,已有82名學生順利畢業、12人升學,60多名智殘人士實現就業。

    此外,夏津在全縣14個鄉鎮(街道)配備殘疾人專職干事和村(社區)殘協委員,舉辦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班;與多個高等院校開展特殊職教領域合作,相繼成立濱州醫學院特殊教育學院實習基地、濰坊學院特殊教育學院實習基地和煙臺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等,不斷對外輸送特職教育優秀人才,幫助越來越多殘疾人奔向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上圖:8月8日,夏津縣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正在對學生進行康復引導。(□記者 張雙雙 通訊員 鄧美平 報道)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