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權威財經雜志《亞洲銀行家》公布多項獎項評選結果,平安銀行憑借業務優勢和創新能力攬獲了“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最佳供應鏈金融方案”、“最佳財務管理實施方案”、“中國最佳金融供應鏈項目”等多項大獎。
《亞洲銀行家》成立于 1996年,是金融服務行業領先的戰略信息提供者。其獎項評比規則遵循國際最高標準,以專業性強、評審公證權威、覆蓋范圍廣受到金融界和行業研究機構一致認可,為亞太地區金融界的權威榮譽獎項,吸引了亞太區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服務平臺的全方位的競相角逐,影響力輻射全球。
【資料圖】
據了解,數字經濟浪潮下,平安銀行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使命,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積極踐行數字化轉型,布局“星云物聯計劃”,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打造“上有衛星、下有物聯網、中有數字口袋和數字財資的開放銀行數字經濟服務生態”,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易得性,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經營,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入場景,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
據介紹,作為國內最早提出并踐行供應鏈金融的銀行之一,平安銀行深入供應鏈場景和生態,運用金融+科技能力創新業務模式,打造數字化、場景化、生態化供應鏈金融服務,將金融服務深入供應鏈“毛細血管”。
平安銀行搭建“星云物聯網平臺”,以“數字信用”補充抵質押信用,為處于產業鏈末端的中小微企業提供線上化、自動化金融服務,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同時將物聯網等數據優勢反哺客戶,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經營難、經營貴問題,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在新服務模式的基礎上,平安銀行打破產品壁壘,從場景和客戶需求出發,以供應鏈金融為紐帶,全面集成交易銀行產品與服務,為客戶提供“供應鏈+”綜合金融服務,滿足客戶愈發場景化、多元化、個性化的供應鏈金融需求。
平安銀行聚焦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醫藥流通、交通運輸、互聯網廣告、靈活用工及各類細分業務場景,打造“支付結算+數字貸+物聯網+綜合金融”的綜合經營模式,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實現傳統供應鏈金融向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轉型,為新型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該模式已覆蓋全國67%的Top100互聯網平臺,為千萬級平臺用戶提供服務,承載上億級日交易并發量,放款規模近70億,融資覆蓋近2萬小微商戶。
鏈接生態,打造一站式票據服務
票據因貿易而生,天然契合了供應鏈企業的需求,被稱為“契合供應鏈特點的金融工具”。隨著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票據將進一步發揮融資效率優勢,為加速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貢獻更大力量。
據了解,平安銀行深入貫徹“票據一體化”經營策略,打造票據貼現的線上化流程,將票據業務深度嵌入供應鏈生態,重點圍繞戰略客戶、專精特新企業以及制造業、綠色產業等國家支持行業,為其提供便捷高效的票據結算及融資服務。
一是深化“票據+開放銀行”模式創新,積極拓展涵蓋供應鏈核心企業、財務公司、保理公司、B2B 產業平臺等優質合作伙伴的票據經營生態圈,有效提升票據對供應鏈客群、中小微客群觸達半徑;二是打造“直貼+轉貼”雙輪驅動引擎,通過構建高效、綜合化的票據交易生態,提升交易能力及直轉聯動效能,滿足客戶多元化的票據金融需求;三是推動產品、流程創新,把握票據發展新趨勢,持續優化面客業務及內部管理流程,為客戶提供豐富產品和極致體驗。
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平安銀行積極發揮票據服務實體經濟作用,滿足企業客戶融資及結算需求,為2萬家企業客戶提供票據融資服務,其中票據貼現融資客戶數1.4萬戶;直貼業務發生額3482億元。
集成能力,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對中小微企業而言,面對錯綜復雜的環境變化、日常運營逐漸增壓,為了降低企業整體經營成本、提升管理效率,財資管理向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
為此,平安銀行推出數字財資平臺,針對不同客群和場景提供專屬的差異化服務,為客戶提供業、財、稅一體化解決方案。
平安銀行以“財資平臺+資產池”小司庫解決方案補齊企業司庫系統能力,打通集團內部資金與資產流動性管理及金融便利化服務;以集團跨行現金管理功能及“現金/票據/融資”付款單打通業財一體化,幫企業降本增效;以星云開放聯盟紐帶將賬戶、支付結算等金融和人事管理、進銷存、費控等非金融能力輸出至中小微企業,賦能企業數字化經營。
據介紹,數字財資綜合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提升平臺服務能力及風險管理能力,為客戶統一標準化開放銀行接口,助力進一步提升財資資金管理水平,同時確保數據傳輸、存儲、使用、刪除與銷毀等環節的安全性。
截至目前,平安銀行數字財資項目累計為客戶提供100余家銀行賬戶余額、交易明細、回單數據查詢、匹配、分析,旨在為企業建設司庫管理體系,推動從交易型司庫到戰略型司庫持續優化。
此次《亞洲銀行家》獎項的頒發,代表著專業權威機構和市場對平安銀行的認可,也是對其在科技賦能金融數字化轉型、以開放生態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的充分肯定。平安銀行表示,在踐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道路上,將持續前行,不斷提升綜合金融實力與科技實力,不斷加強服務與創新能力,持續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金融“活水”。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