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世界超市”清涼經濟狂飆背后的靈魂三問

    五花八門的風扇產品 記者 何賢君 攝


    (資料圖片)

    一到夏季,五花八門的消暑生活方式,讓“世界超市”義烏的清涼經濟又“熱”了起來。

    據義烏本土電商平臺義烏購平臺上數據顯示,今年5月1日-7月12日,冰袖訂單量同比上漲了47.8%,交易額上漲61.8%;防曬衣訂單量同比上漲122.9%,交易額是去年同期的7倍左右;小風扇訂單量同比上漲117.2%,交易額近去年的4倍。

    趁著高溫,潮新聞記者去義烏國際商貿城里逛了一圈,跟商戶們聊了聊。原本是想挖掘一下清涼經濟火爆背后的門道,卻意外被靈魂拷問——

    天氣越熱,生意就越火么?

    產品越新,賣的就越多么?

    外商越多,賺的就越多么?

    回答完這三個問題,或許才真正步入了“世界超市”清涼產業的門檻。

    清涼產品早清倉

    保暖用品新上架

    首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氣溫與銷量。

    今年以來,多國出現極端高溫天氣,按照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最新預測,今年7月到9月間出現厄爾尼諾事件并持續到年底的可能性為90%,且“至少為中等強度”。更有專家斷言,2023年或2024年將打破2016年記錄,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高溫與義烏清涼產品的火爆肯定是正相關的,但并不是同步的。”義烏國際商貿城工作人員石方圓告訴潮新聞記者,商戶們從今年2月就開始接單了,高峰期集中在三四五月間,“而恰恰是溫度最高的當下,基本已經進入了掃尾階段。”

    一邊是客戶挑選清涼的空頂風扇遮陽帽,一邊是剛上架的各種保暖帽。記者 何賢君 攝

    在國際商貿城四區義烏財帽雙全帽業商鋪內,記者就看到了“魔幻”的一幕。

    這邊客戶還在挑選清涼的空頂風扇遮陽帽,而另一邊,店主陳魁卻已經在貨架上上新冬季針織保暖帽了。

    “現在生意好的是零售端,批發的單子7月初基本出完了,現在在清倉。”陳魁的店鋪做兩季生意,夏天賣清涼帽,冬季賣保暖帽。所以這兩天他打算把清涼產品清空,換上秋冬款,迎接下一波訂單高峰。

    清涼帽和保暖帽出現在了同一個貨架上。記者 何賢君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曉航電器。店鋪里,清涼小風扇、熱水袋這兩款主打產品被放在了同一個貨架上。負責人袁菊芳說,風扇生意從2月份開始有人詢價到7月收尾,高峰期一天要接待五六十個外商,中飯都來不及吃。“這兩天訂單基本沒有了,就把熱水袋上架了,提前謀劃下半年的生意。”

    當然,這也有例外。與做兩季生意的商戶不同,煜珹電器偏日用百貨類,除了風扇等占30%銷售份額的清涼產品外,還兼賣手工器械、燈具、熱水壺等,品類齊全,四季不變。“我們外貿占比高達8成,以出口南美居多。”負責人劉蓓表示,因為與中國分處南北半球,季節有差異,氣溫也不同,國內旺季雖然過去了,那邊的訂單還是不會斷。

    新品試錯成本高

    不一定能賣得好

    其次,再來討論第二個問題:新品與銷量。

    如今,在義烏市場上,各種“千奇百怪”的清涼產品層出不窮。在商戶潘艷燕的店鋪內,潮新聞記者就看到了上百種不同款式、不同顏色的小風扇。除了造型的差別以外,有些手持風扇還附加了化妝鏡、手機支架、冷敷等其他的功用,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今年的防曬袖套也出了不少新品。不僅重視功能性,在美觀度上也有提升,可以適合不同的服裝搭配,讓女孩子們在做好防曬的同時,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持美麗。

    不少商戶因為推陳出新、產品升級,增加了銷量。這也正如絕大多數人印象中的那樣,設計越超前,產品越新穎,銷量肯定更好。但從不少采訪的商戶反饋來看,也未必。尤其是對外向度高達65%的義烏市場來說。

    清涼新品層出不窮。記者 何賢君 攝

    “一件新產品從推出到被市場認可,需要一個過程。短則數月,長則數年。”煜珹電器負責人劉蓓告訴潮新聞記者,尤其對外商來說,老款有市場基礎,比較穩妥。新品能否被消費者接受,卻是個未知數。新品從義烏運到國外,如論是時間還是資金,試錯成本都很高,很少有外商會為這個風險埋單。“再加上新品普遍比老款價格高,就更打消他們的念頭了。”

    今年上半年,煜珹電器賣的一款清涼產品桶裝水吸水器,就是2018年的老款,單月銷了20萬個。而2023年的新品,卻無人問津。“很多外商都是順便帶個5-10件試試水。”劉蓓說。

    寵物冰墊。記者 何賢君 攝

    位于國際商貿城五區的智愛寵物用品商鋪,也同樣存在類似情況。作為小微經濟的典型代表產業,寵物經濟近年來備受關注,寵物清涼也成了熱門產業,為寵物消暑量身打造的冰凍玩具、寵物冰墊、寵物空調、寵物冰碗等產品層出不窮。“我們2019年研發的新品寵物涼涼衣,直到2021年才開始真正走量,前面兩年都在鋪貨。”負責人龍麗瓊告訴潮新聞記者。

    當然,這一商業規律,不光適用于清涼產品。

    外商大批量回歸

    銷量大利潤薄了

    最后,來解釋第三個問題:外商與銷量。

    據義烏市場管理方統計,今年以來,國際商貿城日均客流量達20萬人次,日均進場外商達2000多人次。上半年,義烏為助力市場繁榮發展,持續向全球采購商發送電子邀請函超180萬份,對采購商在找貨選品、住宿餐飲等方面都給與全方位支持,提升采購商便利性。1-6月,義烏市場舉辦各類引流活動20余場,開展了迪拜、西班牙、泰國、印尼、韓國海外展5場,觸達采購商105.8萬人次。

    外商在挑選清涼產品。共享聯盟·義烏 吳峰宇 攝

    今年比較特殊是疫情三年以來,外商首次大批量回歸。而他們回歸的時節,也正值清涼經濟的訂單高峰期。

    商戶們翹首以盼,結果跟他們想得卻有些不一樣。

    訂單周期拉長了。“以往2月初市場開市后半個月內就會有訂單,今年直到3月才接單。”在劉蓓看來,最大的原因在于外商來了之后,選擇的余地更多了。他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貨比三家,而不會輕易下訂單。“一開始店鋪里來的外商是增加了很多,但基本上都是詢價的。”

    老客戶被搶走了。這也是多數商戶的共識。“商人都是逐利的。疫情期間培養起來的一些老客戶,在產品、價格上有了更多元的選擇后,就會決定是留下還是離開。”陳魁說,市場上今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你的老客戶成了別人的新客戶,你的新客戶是別人的老客戶。

    價格嚴重內卷了。基于以上原因,為了搶占更多的客戶,商戶之間就容易打價格戰。銷量上去了,單價卻下來了,為內卷埋單的只能是商戶。“30元的東西只能賺1元,你還不敢不賣,有的是人賣,否則就壓箱底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戶說。

    像防曬衣這樣的清涼產品,很少受外商青睞。記者 何賢君 攝

    不過,對擁有7.5萬商戶的義烏市場來說,挑戰和變革,考驗和機遇一直是發展的主旋律。清涼經濟狂飆背后的靈魂三問,不僅是商戶們對眼下貿易的思考,更是他們接下來創新與突破的源泉和動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