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工作人員在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內布展。新華社記者劉坤攝
?近600件“國寶”首次展出、AI算法復原文物、裸眼3D還原考古“方艙”……三星堆博物館新館27日在四川省廣漢市試運行,跨越3000年的文化盛宴全新開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是日前在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拍攝的青銅神獸。新華社記者劉坤攝
新館展陳面積2.2萬平方米,分“世紀逐夢”“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部分,展出陶器、青銅器、玉石器、金器、象牙(含象牙雕刻)等各類文物共1500余件(套)。
首次展出的近600件文物中,包括新出土文物300余件。青銅神壇、青銅騎獸頂尊人像、青銅鳥足神像、青銅著裙立人像、金杖等“重器”悉數亮相。
7月17日在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拍攝的青銅著裙立人像。新華社記者王曦攝
位于三星堆博物館園區內的新館,由三個起伏相連、相互堆疊的弧形建筑構成,再現古城墻“三星伴月”之景。
完整的1號青銅神樹和2號青銅神樹的“零件”在同一空間陳列,令3000年前的鑄造工藝一目了然;月亮灣古城墻剖面巨幅展示,再現三星堆古老神秘文化;通過裸眼3D技術還原的考古“方艙”,讓參觀者得以和考古隊員在同一視角、相同距離,沉浸式體驗文物出土的精彩瞬間。
這是日前在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拍攝的1號青銅神樹。新華社記者黃玥攝
新出土文物、新研究成果、新陳列方式,新館采用科技和藝術手段烘托出數千年前的三星堆古國,全面提升了參觀者體驗。
展覽還利用AI算法,結合文物修復師手工拼對,實現了青銅神壇、青銅騎獸頂尊人像、青銅鳥足神像三件文物的跨坑拼對,充分考慮了文物結構安全。
7月17日在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拍攝的1986年考古發掘模擬現場。新華社記者王曦攝
據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介紹,新館對展覽內容進行重構,梳理了三星堆近百年考古成果,是站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視角,解讀以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其重要起源之一和組成部分。
三星堆是中國西南地區迄今所知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先秦時期遺址。遺址內的古城面積約3.6平方公里,盛極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中晚期。
7月26日在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拍攝的青銅大立人像(局部)。新華社記者劉坤攝
凸眼巨耳的青銅縱目面具、通高2米多的青銅大立人像、近4米高的青銅神樹……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被認為是古蜀人豐富想象力和精湛手工業的完美結合。近年來,三星堆多學科研究成果在展覽中都有體現:從絲綢痕跡的發現到祭祀坑形成年代的確定,從植物考古發現水稻到動物考古追尋象牙來源。
7月17日在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拍攝的金面具。新華社記者王曦攝
“希望觀眾到這里來,不僅看文物,也了解文化內涵;不僅看三星堆,更是看中華文明。”朱亞蓉說。
(作者 童芳 康錦謙 來源 新華社)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