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每日報道:廣州市科技局: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力爭年底啟動建設

    6月14日,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高質量發展·看南沙”新聞發布會,廣州市科技局一級調研員(市管)李洪慶在會上表示,市科技局全力推進南沙“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重點任務,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推動科技創新。


    (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記者從會上獲悉,備受關注的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力爭年底啟動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已招聘首批約180位長聘制教授。

    強化粵港澳科技聯合創新,科研用物資跨境“加速度”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是廣州、南沙強化粵港澳科技聯合創新的重要平臺。李洪慶介紹,市科技局與其簽署協同創新全面合作協議,在15個優勢領域布局開展粵港澳聯合科技創新項目62項,并聯合該校新組建6家前沿交叉學科市重點實驗室。以港科大(廣州)為試點推進科研用物資跨境試點,助其進口設備一個工作日內完成海關減免稅審核確認手續,獲得減免稅款150余萬元。

    此外,市科技局也在推動香港科技園南沙孵化基地掛建設,并以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為支點,加快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推動200余項粵港成果需求實現精準對接。投入財政資金1000萬元,支持廣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運營發展,該中心將超級算力直通香港,填補了香港無世界領先水平高性能計算平臺的空白,助力香港科技大學成功研發世界最耐久新型氫燃料電池。

    以南沙科學城為主陣地,形成“1+1+3+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也迎來好消息:《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2022-2035年)》已獲省政府批復實施。

    市科技局以明珠科學園為中心,推動南沙區初步形成以南沙科學城為主陣地、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為原始創新主力軍、以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前沿研究戰略支撐、以多個高水平科研機構為技術供給主平臺的“1+1+3+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聯合中科院和相關高校攜手建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22個。

    目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已全部遷入南沙,廣船國際海洋科技研究院揭牌成立,廣州市資源規劃和海洋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啟動建設。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力爭年底啟動建設。

    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正向南沙集聚

    近日,中科宇航、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參與研制的國內運力最大固體火箭“力箭一號”創下“一箭26星”的最新記錄。中科宇航產業基地落成投產,填補廣東在航天制造業上的空白,將帶動千億級規模的宇航動力研發、衛星研發、火箭衛星測控等上下游關聯產業鏈在南沙集聚。

    2022年,南沙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900家,新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突破2000家。除了加速航天制造業發展,南沙也在積極推動元宇宙產業發展,首批12家企業入駐元宇宙產業先導示范區。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依托“新一代潛航器”銜接國家重大項目,預計帶動廣船國際增加產值約50億元。

    此外,市科技局建立以科技金融為主線的產業創新支持體系,為南沙區301家科技型企業提供授信金額21.26億元,累計發放貸款總額約11.50億元;推動廣州科技創新母基金5只子基金落戶南沙,投資云從科技、暗物智能、巨灣技研等11個南沙項目,投資金額4.82億元。

    港科大(廣州)已聘約180位教授,九成畢業于境外一流高校

    如何讓國際化高端人才來到南沙?李洪慶介紹,市科技局率先在全國開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認定標準改革試點,更加聚焦“高精尖缺”和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用人單位需求,因地制宜引進外籍高端人才,營造開放多元的國際化人才引進使用環境。

    上個月,在南沙成功舉辦了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5位諾獎及同級別獲得者、近百位院士、200余位境外代表齊聚廣州。廣州也支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推動南沙區5個孵化載體累計進駐126個港澳團隊和企業,帶動就業3089人。成功舉辦首屆港澳臺賽,推動14家“非穗”港澳臺企業落戶廣州,其中8家落戶南沙,第二屆港澳臺賽日前已正式啟動。

    值得關注的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已招聘首批約180位長聘制教授,九成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境外一流高校。廣州海洋實驗室已集聚張偲、潘德爐等8位院士?;浉郯拇鬄硡^精準醫學研究院從海內外共引進13名全職研究團隊負責人,培育52名博士和24名博士后。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方晴 耿旭靜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